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课改的新新要求也随之深入到了课改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是基础学科,《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建构和探究的过程;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让语文课程而有活力。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这三年中,不断地学习并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和,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下面是我们泉州十中语文组对新课程,主要是在阅读方面的一些的认识和做法,希望大家的多多。
新课标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师的教学、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与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观念同材的接轨与跟进显得尤为迫切。因此,我们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培训,认真领会课改,努力理解课标内容,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高度,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学生毫无性可言。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我们提倡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学参考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在教师指导下,集中小组智慧,使课堂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舞台。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授人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当然,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同时还告诉要领,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彼此丰富,也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对应课标:寻找源头活水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提高学习的兴趣。三年前,在课改的浪潮下,我校语文组不失时机的跟进形势,针对我校学生多数来自经济发展了而文化素质却并不高的新城区的现状,尤其是面对着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偏低和学习语文的大不佳的事实,申报了《课外名著导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市级课题,进行相关的研究。在《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表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些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的 提法,都要求老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欣赏美,丰富自己的世界。而在课改开始之际,《课外名著导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这个课题的开设,正是我们实现新课标的一个平台,我们力图对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品位人生、形成良好的个性起到相关的作用。我们之所以把名著阅读作为课改的切入点,是因为我们认为它符合现代语文的发展,又能在学习中让学生增加对语文的兴趣,比较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同时,我们也借鉴国内比较先进的教育,提出:“阅读,练笔,思考,研究”的课程思,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对本校的学生作了3年的实验。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内容和要求,简单介绍我们在课程思中的四项内容及做法。
1、阅读新课程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而这几个“培养”,都离不开读书的潜移默化。要学好语文,读书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从功利方面来说,中考中的字形、成语和病句、语句衔接的辨析选择,以及现代文阅读的解答、作文的提高,有哪一项离得开阅读作基础呢?那些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除了上课外,又有哪一个不是课外的“书虫”呢?读书是一种自主式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它能够带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它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引发学生心灵共鸣和思维共振。我们不但提倡阅读,而且提倡大量阅读和精读,目的就在使学生形成对自主的认识,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阅读中健康发展。
2、练笔新课程也很重视学生个性的养成。而写作不但是一个人语文程度高低的综合体现,也是最具个性的。从功利方面来说,中考试卷中作文以及与写作有关的试题分数目前已占40%,从发展上看,今后的比重还会加大。而作文的评分等级,“语言表达”又占了重头。语文课程中的练笔,就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个性化的思想感情表达的好方法。《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曾说到:“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这些话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
3、思考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以及探索和发现。提倡标新立异,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思想,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善于对已知事物质疑和再思考,善于变通思、换位思考。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性和发散性。促使学生学会,学会选择,学会决策。
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思”,都是以“思”为中心的。所以也可以说,语文课程的中心就是思维。思维是需要和训练的,包括对某些思维方式的突破和某些思想方法的改变,而“训练”在我校语文课程中是最注意渗透正确的思维方式。
4、研究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中的新形态,备受人们的关注。研究性学习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或对未知事物勇于探索,或对已知事物勇于质疑、大胆验证和再思考,然后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更新意义的有关信息,再去进行比照、分析、提炼,或演绎或归纳或类比,根据已知推出未知,从而去发现和获取新知。
这种研究性学习,少了教师的手把手的喋喋不休的,没有了教材中现成的内容,也用不上平时轻车熟的学习方法。学生面对的是大量不确定的因素:选题、切入、搜集选择和整理材料、分析判断和表达结果。也正是这些“不确定”,才使学生带着诸多问题,自己动脑、动手,了实践,了对未知世界的挑战。我们在教学中具体做法是:
初一年级除正常的课本教学外,主要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养成读课外书和写练笔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行为要由学习动机支配,会学的水平取决于爱学的程度。兴趣、爱好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有了学习的,才能谈得上高品质的自主式的学习,而不是在教师、家长和学校下的被动无奈的学习。开学后,我们将《怎样学好初中语文》的文章和“推荐名著书目”印发给学生,并利用每周两次的活动时间开设阅读课,学生淡泊读书的功利心,看重阅读中的与作者的交流、阅读的愉悦感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并对名家的生平和经历作细致的介绍,初步让学生具备感性认识。对练笔先不做数量上的,作文也尽量减少,一般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的基础上写出读后感,即使格式不完整也不要太苛求,能写出作文一般也行。关键的是时常将报刊以及学生练笔中的好文章印发给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出较好的练笔并刊印出自己的练笔作品集,教师也尽量给学生创造发表好作文、好练笔和小论文的园地。在课堂教学中,力争给学生精彩的课堂。除正常的分班教学外,还让每位教师都贡献出拿手的好课,到全年级各班串讲,比如说在诗歌鉴赏课中,就由一位教师主讲,配合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课上推荐多位教师给学生朗诵诗词。我们一般在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自活动课上组织学生听取老师的名著鉴赏,有的老师在中表达自己对名著的理解以及将名著的概要介绍给学生,有的老师在中谈自己对名著的典型人物的分析,有的老师在中分析自己喜爱的段落或诗词,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我们还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邀请外校名家进行,如今年将很荣幸的邀请到市作协陈瑞统老师对我校学生写作进行指导;在课外组织编排课本剧、名著戏剧、名著人物对话表演等,并有朗诵比赛和艺术节等活动,这样就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的、多元的氛围中,能轻松、快乐、主动、积极地学习。
初二年级,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的讲授特别是通过课外阅读名著作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为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思想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宝藏,而初二年级开始增加了物理学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了重理轻文的现象,但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因此,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应该关注学生对、对人的、价值、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追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在这阶段的训练主要是关注学生取向,我们经常与政教处、团委配合,在阅读中做好学生教育,特别在选择阅读篇目的标准上,传授学生如何自主的选取有价值的作品进行阅读,“人文”就是我们的底线。初三年级上学期还是以正常教学为主,经过两年的学习,正是学生“学会思考、尝试研究”的大好时机,一些比较有水平的作文、读后感在这个学期出现。在此之前,我们主张不提中考,也不专为中考做什么。由于我校有部分老师参加过Inter未来教育,并很好的将此种教育思想与学生分享,老师将教学的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团结、合作”的框架内自行表述对名著的理解,对人文的。所以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先让教师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名著导读教学,通过网络对话(如聊天室)探讨名著、各抒己见,同时,将此种示范性做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名著,抒发感想,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下学期,我们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精读精练为主,区别对待不同的文体和内容,加强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并做相应的复习备考训练。通过三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个课题思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贯彻了“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的思想。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单一模式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
2、关注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即重视对学生世界的建构,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赞赏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体现了一种教育化、个性化的趋势。
3、针对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即有兴趣者少,提高见效慢,教学效果差,课时占用多)的现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
4、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经过全体语文教师三年的不懈努力,在我校,名著导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要件,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懂得课外读物的选择,学会自己制订课外阅读的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掌握课外阅读的方式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在三年的研究与学习中,我校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作文水平获得较大的提高,在各项征文比赛中成绩突出。三年来,我校在参加语文科省、市、区各类竞赛中,获人次过百,获面也得到扩大,中考以及质检的成绩也一直居于我区的前列,特别是今年的语文中考,我校学生获得丰泽区语文单科成绩最高分。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大大增加,从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可以说,学生在课改中、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获得了经验,同时也为他们提高整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今天,请允许我用一位学生的作文作为结束语:没有别的什么课可以像语文课那样能引人潸然泪下,扼腕慨叹,只有在语文课上,能够领略到人性的华彩乐章,可以找到千百年来人类文明经过、沉淀后的璀璨的底蕴,终于发现的无限美好以及自身性格的斑驳与不足。随着语文学习的进行,努力地不断使人格的不成熟消逝,直到有一天,如同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般,自身已有了些许“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空灵,语文学习的真正意义便得到最美妙的。……语文学习万万不可一般化大众化的,因为这是一个充满个性的领域。而如何寻觅到属于自己的个性这个曲折的过程,是从大量的阅读开始的。读书是享受,是对心灵的慰藉。在一番饱览群书后,可以有意地多读一些风格让自己钟情的书,以期写作的。当完成作文不再是“写”,而是的“流淌”着思想时,不懈的读书的效力就会使我们窥到或多或少的事理的真谛。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