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中学”是大教育家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根基。一个有趣的历史巧合是,抗战时期,陶行知和巴蜀小学首任校长周勖成几乎同时在重庆践行“做中学”的教育。巴蜀小学现任校长马宏的教育思想便源于此,“教育是做的哲学”也成为了她的座右铭。
作为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在西南之地有广泛影响的名校掌门人,马宏在其30多年的教学和管理生涯中,经历了师、班主任、副校长到校长的多重角色转变,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做”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办教育首先需要的是倾注情感。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亲其师则信其道”,也有一句经典名言是“教育是一个灵魂另一个灵魂”,这说明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心灵对话的过程,办教育不仅需要投入精力和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投入情感。巴蜀小学把“读懂儿童”作为教育发展的逻辑起点,带着“儿童是怎么认识事物的”教育设问,马宏校长静心探知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从而强调“最好的小学教育是陪伴”,并以一心一意、的“蹲下身子、个性陪伴”,让每一个孩子都微笑,让每一个孩子都自主,让每一个孩子都成长。她在巴蜀小学的管理中处处用心用情,于“细微处见真情”,她对学生的发现、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需求的满足、对学生好奇心和创造的都充分体现了一个有理想、有的教育者的情怀。也正因为此,巴蜀小学到处流淌着一种浓厚的人文和儿童情趣,学校成为每一位学生最快乐的家园。
马宏校长对“做”的第二层诠释是科学地做。校长仅仅有教育的热情和是不够的,更需要有和科学方法,不能仅凭个人意志和想象来办学,要尊重学生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要关注国家和社会需求。对于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什么是学生成长规律的;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低效或无效的,她都一一甄别,从不草率。
在“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的课改过程中,马宏校长静心笃行,科学把握分科与综合的最佳界限,以此推动学生在综合性知识结构中展开有意义的学习,驱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如今,巴蜀小学“因生而动、因律而美”“与学生一起律动”的办学思想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它不仅很好地嵌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而且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三类课程,三活,三种要素”所构成的律动课程体系。她把“做的哲学”深入贯彻到常态教学过程中,强调在生活中学习,手脑并用,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树立了素质教育的典范。
马宏经常将“优秀是卓越的大敌”这句话挂在嘴边,说明她是一个不囿于现状的教育者。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她怀着“”不断创育方法,在巴蜀小学厚重的历史与快速变化的现实之间寻找的突破口。现在巴蜀小学的项目学习、核心素养课程模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系列走在教育领域前沿的,对重庆周边乃至全国的小学教育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力,一年一度的“巴蜀峰会”正逐渐成为全国小学教育和办学思想交流的平台和品牌。
马宏校长的“做”不是一个人轻装上阵,而是带领一群人砥砺前行,一次次冲击新的高度。在“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的之下,她不仅在巴蜀小学打造了一支非常强大的学校管理、学术团队,而且创造性地建立了“1+1+N”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模式,充分发挥了名校“示范引领,以强助弱,共同发展”的功能。在巴蜀小学的带领下,33个区县的小学实现了牵手互助。多年来,来巴蜀学习和培训的校长不计其数,马宏的身边始终围绕着一群来自重庆农村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前来取经的校长们。她从不保留,悉心指导,共同探讨,展现了一名卓越校长的境界和担当。
“巴蜀园,幽趣甚多,随处有小林,有泉石,可憩坐而观玩……蝉声、泉声而外,绝无他响,殊觉享受非凡。”20世纪30年代,时任巴蜀国文教师的叶圣陶先生在日记中直抒胸臆。今天,马宏校长在办学实践中“以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的静好”,不仅将自己的教育智慧点洒在巴山蜀水的生命律动中,也将自己的教育人生浸润于巴蜀小学83年建校史的深水静流中。我们相信,她所坚守的“做的哲学”一定会给中国当代教育注入新的智慧和活力,也期待她引领更多的校长和学校不断创新,为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加油助力。(作者鲍传友系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欢系史家教育集团校长)总裁做完留在她身体里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