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板块构造学说就是关于板块相互作用的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初创时,Le Pihon(1968)曾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也称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或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后来又把美洲板块划分为板块和南美板块,这样全球可划分为七个板块。
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很少发生形变;而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动的构造带,全球能量的95%是通过板块边界的。根据板块边界上的应力特征,参考其地质、地貌、地球物理及构造活动特点,可将板块边界划分为拉张、挤压、剪切三种基本类型。
拉长型边界的主应力是受拉张力作用,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及其延伸上陆的裂谷带,在拉张力作用下两板块左相背分离运动。挤压型边界的应力场以挤压作用为主,边界两侧板块相对运动向一起汇合聚集,与太平洋周缘海沟俯冲带和年轻造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带)相当。剪切型边界的应力场以剪切作用为主,剪切方向与板块相对运动方向一致,与转换断层相当。板块运动及其相互作用导致了目前海陆的分布格局,地球表面性形态的变化,全球(含洋底)山脉的形成,地震、火山和构造活动等。
根据板块构造观点,海底扩张实际上是一对岩石圈板块自中中脊轴向两侧的扩张运动。位于岩石圈板块的块,伴随着板块的运动而被动地发生长距离水平位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漂移,于魏格纳的漂移有原则区别。
板块边产生、边运动、边,周而复始,在地球表层留下板块活动的痕迹。板块在扩张型边界(洋中脊轴裂谷带)因炽热地幔物质不断涌出而得到补充,当这种热物质冷却到足以产生机械强度时便称为板块的一部分。因此,板块在中脊轴腹肌的增生区较薄,随着板块中脊轴运动,因其逐渐冷却而增厚。海洋岩石圈板块是短暂的,从生成至挤压型边界(海沟俯冲带)一般不超过2亿年。在过程中,变冷的岩石圈下潜没入到地幔之中。岩石圈潜入地幔内数百千米才被,故沿板块俯冲带可发生浅、中、深源地震活动,能够很好地解释Benioff zones。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