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场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禅定,这样的五度不能成为波罗蜜(波罗蜜应译为彼岸到,我国语为到彼岸,是此岸,了是彼岸。)因为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有般若才是眼目。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极重要。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为波罗蜜,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般若,若分而言之,则为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个般若像“伊”字的三个点,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超出的情见。说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从文字般若的使人体会了佛法的深意,成为自己思想的定盘星,来看待身心内外一切事物,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就称为观照般若。在观照般若之中,一旦突然了达契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者: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小,任何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开了这四句,遍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实相无不相?因为实相虽远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也即是说遍能一切相。澫益大师《破空论》说:“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实相是般若的本体,怎么能够证入本体呢?我们要从观照般若入手。观照两个字,《心经》中说得很清楚。第一个是观字,密叫观想,想就比较粗,观就比较细。“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即观照的照字。照字和想字就更不同了。有心叫作想,无心叫作照,“观照”就应该如“观自在”之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这才是真正的观照。《破空论》曰:“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理是本体,如实相般若是实际理体而起照用。如珠发光,光是从珠本体而生,发光是照用,珠之发光,先照自体,这就是“如理而照”之义,光照本体,不必安排,没有造作,没有举动,自然而照,故曰“照不异寂”。也就是虽在照用之中,而本体仍是清湛不动,照用与寂灭没有分别。文字般若浅近说来,那就是大乘经论中有关于般若的文字啊、言论啊,所有这些都是文字般若。引申一步就如《破空论》说:“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如理”就是后文中“如如”之义。经云“如何为人,如如不动”。如如的第二个如字是真如,是实际理体。说法时要如同真如而说,这正是此处“如理”两字。如同真如的本体来表达寂灭的妙谛。这就是“如理诠寂”。在了诠正是本体的照用,故曰“寂诠即照”。这就是说,所表达的是真如的本体,能表达者,正当表达时,仍是寂然无动,全由本体的照用,这叫作文字般若。可见文字、观照与实相般若,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本体所出来的。所以实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与观照般若的体。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就是要表达实相般若与你如何去观照。观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与实相般若。三般若说是三,而实际又是一体。虽然是一体,而又可分别为三个。所以是即三即一,微妙难思。
文字般若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它是从实相般若所流现,而这个文字所告诉你的是如何进行观照,证入实相。文字般若虽然可生起观照,而证入实相,但我们不可认为文字般若就是实相般若,更不可认为了达便已契悟实相。《金刚经》说:“若人言,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大乘寿经》说:“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法华经》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可见实相般若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学人也无法从意识分别中真实理解实相般若的真谛。文字般若的重要性在于门,如何去观照,如何去认识实相。所以一切经论,文字言语,都是作为一个指牌。例如昨天我们去开会,在指牌上写着:“华府佛”,如果没有这些指牌,到的人可能更少一点。这是指牌的重要作用。但是,你不能认为那个指牌所在之处就是“华府佛”。这是一个很好的比方。指牌告诉你方向,你要依着方向去找,文字般若正是如此。上说“因标指月”。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是月亮啊?里用文字告诉你。现在本室之内,拿灯当做月亮,我用手指着它说:“这个是月亮。”这就是标指一下。文字般若就起这样的作用。昨天如果到处都没有贴着“华府佛”,那我们也找不到。可见标很重要。所以不可以弃指求月。若不要这些去求月亮,那茫茫很难找到佛。所以指出方向,你就可以看到。不可以弃指,不要它。这些文字、经典,我们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我们更不可以“执指为月”。我用手一指,这个是月亮,你就误认我的手是月亮。你看到我的手,就可以看到月亮了。一般人多是这样。所看到的手,误认为就是所愿见的月了。这样的话,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并且还生出一个极大的错误,以为月亮是我手这个样子。所以学习般若要从文字、经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观照,专精勤久,一旦相应,方能契入实相,仅在文字上得了一点理解,就以为是实相般若,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见实相。(禅风网)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