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大海涨潮5月10日,微博一位名为@四十九中林同学妈妈的用户发文,称自己就读于成都四十九中的儿子从学校楼道坠亡,而学校却没有给予家长正面的回答,将家长拒之门外。这条微博发出后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在热心网友和自的转发帮助下,很快,一则名为#成都49中学生坠楼#的词条便登上了微博热搜。但之后的转向和发酵却似乎超出了大众的想象。微博、知乎等平台出现了关于该事件的各种猜测和,表示林同学是因为侵占了一位化学老师家孩子的留学名额才,而学校也要求学生对此事三缄其口,否则将会受到处分。
5.11日晚,记者连夜采访学校、教育局、门、家属等多方关键人士,还原了事件的真实来龙去脉。这则新闻发出后,网络中的再次发生反转,原本学校及相关部门的声音逐渐消失,要求追责死者母亲,甚至怀疑境外引导的声音愈演愈烈。
一起看似平常的中学生案件,在家长发声、网友、追责的下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巨大的争议事件。如今的事件讨论中心早已偏离了案件本身,而转移到对于站队和新闻反转的探讨上来。
和其他的社会事件不同,这件事似乎从一开始就剑走偏锋,脱离了就事论事的逻辑。尤其随着网络上各种言论的和发散,网友对该事件讨论的画风,更是完全从事件本身转为一场以论为主题的争论和宣泄上。
让我们回到整件事最初发生的起点——林同学妈妈的微博。在这则想要弄清楚儿子为何突然的微博下,排在前面的留言却很少有对于这件事本身的探讨,而几乎全部是对于成都四十九中以及对于成都的质疑和揣测。
从这条微博的评论区开始,越来越多的所谓“知情人士”开始在各平台发声。包括自称是负责学校安全的老师、死者的同班同学以及死者同学的家长等等。他们纷纷表示,林同学的“”背后另有隐情,校方和警方都在隐瞒。
“知情人士”们跳出来之后,自们开始添油加醋,把这个“”的故事讲得更加绘声绘色、。于是,在这样的网络下,论的声音愈演愈烈,不少网友似乎也越来越相信一定是有什么惊天的秘密藏在这件看似平常的行为之下。
不仅如此,给这场论的爆发添上最后一把火的是模糊不清的事件通报。调查组的通报在没有和当事人母亲沟通好的情况下发布,没有交代前因后果直接排除他杀,这一系列引来林同学母亲在微博上公开的反对和抵抗。无疑让看客们更加愤懑,也更加相信这背后必有隐情的。
从母亲的、到知情人士的爆料、再到自的渲染、模糊不清的通报。种种表现都为这起看似平常的事件蒙上了不寻常的色彩。
发展到这一步,许多人都已经忘记,这件事本身其实还有更多值得被关注的本题,包括这个高中生为什么会选择、学校的无人区域是否存在管理疏漏、以及林同学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为什么会完全没有察觉到他的情绪变化等等。
但是从母亲发出微博的那一刻开始,事件的就开始发生偏移,并且愈演愈烈。各种论在这样的语境下肆意生长。不少评论将个体事件贴上群体标签,在群体之间了一场口诛笔伐的战。殊不知,这场争论已经完全偏离了事件本身。
失焦之所以会发生,其本质在于,在当下的后时代,比起客观事实,情绪似乎更能左右的。尤其是当一个事件的当事双方处于一强一弱的地位时,网友争执的主题则更加容易发生偏移。
弱认为:的世界是一个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舆竞天择,弱者。弱势的一方在中似乎具有天然的优势,大众们更倾向于与弱者共情而对抗强者,也更善于站在弱者的角度为弱者发声。
2020年6年,广州曾发生一起家长举报老师女儿致其的事件。家长发博后,网友们开始口诛笔伐、要求学校老师。然后最终的事实却是,家长被证明是故意虚假信息,实际上是为了让学校老师,索要赔偿。
从广州的事件再到今天的成都坠楼事件,事件发展初期的似乎都无一例外地选择站到了弱势的一方,然而结果如何呢?
鸡蛋和高墙就好比是弱势的学生家长和强势的校方警方。在这套“鸡蛋与高墙”的对立隐喻下,坠楼的少年被看作是学校利益斗争的品,求助的母亲被看作是无处的弱势方,而校方则是真实事件经过的,警方则是生命的。
在一个又一个家长的求助声中,“鸡蛋与高墙”的强弱对立关系冲击着每一个看客的心,这一套逻辑的建构,很难不让看客们被挑唆而无法做出的判断,也给“失焦”构建了成长的温床。
答案是否定的。“鸡蛋和高墙”的比喻看上去合理,实则却建立在一种二元对立的语意前提之上。好像人们对于一个社会公共事件的看法必须要选边站,必须要选择站在高墙这一边或是鸡蛋这一边。
这样”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也导致不少网友们的观点似乎总是在两个极端间徘徊。的报道出来之前一边倒地校方、要求还家长一个;而的报道出来之后,不少网友又提出必须要严格问责这位林同学妈妈,认为其有引导之嫌。
出于母亲的角度,在儿子离世的一瞬间难以接受现实,想要尽快得到答案并没有错,尽管微博的表达显得有些情绪化也是可以理解的。真正让事态扩大、让不断发酵的是那些看似站在同情逻辑之下“”弱者的人,他们站在鸡蛋和高墙的两端一番,最终的结果还是得让母亲自己承担。
鸡蛋和高墙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两个对立主体,在弱的中,当支援鸡蛋的声音占据了的主战场时,谁强谁弱或许应该另当别论。而抛开”鸡蛋和高墙“的隐喻之外,也许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加多元化的语境中去解读事件的双方。
除了看客们天然地对于弱者的同情外,社会中对于“事件发展过程”接受程度的降低似乎也是造成反转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两年,从罗冠军事件到鲍毓明案,“新闻反转”这个词被越来越多地提起。然而,到底什么是”新闻反转“?49中的这件事算得上是“新闻反转”吗?
在如今后的时代背景下,不少网友对于“过程”的接受度似乎越来越低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看到一个新闻标题就能知道事情的结尾是什么,在事件发生伊始就立马能够得知事件的结果是什么。似乎越来越少人想要听到对于事件的真实调查和反复核验信息的过程,只需要知道他是不是、有没有隐情。
事件发生后,不少人拿出泸州太伏中学事件做对比。2017年,泸州市泸县太伏中学发生了一起学亡事件,当时因为疑点重重,网络上也是对此产生了不少非议,认为其死亡背后蕴含着校园、收费等隐情。七天后,四川发布了一则包括尸检报告在内的十分详细的警情通报。
不少网友认为,与泸州太伏中学事件相比,49中事件中的显示出了极为不专业的舆情处置能力,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布警情通报。
然而,面对一条鲜活生命的逝去,不管是警方的调查还是新闻记者的报道,任何结果的公布都是需要过程的,更何况涉及未成年人,许多环节更是需要得到监护人同意,而不是在最快的时间写一条声情并茂的小作文就可以被称为是“舆情处理”。
在需要快速获知结果的下,警情通报和舆情处理似乎也加入了内卷的行列。整个事情最需要知晓的是家长,而实际上家长也并未被故意隐瞒。然而却不能只对案件当事人负责,更要对大众负责。
部门接受大众的质询和监督这件事本没有错,但如果大众不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时间,只是一味地用情绪裹挟事件的进展,用来要求的解释,最后还沾沾自喜地说:“看,是我们用倒逼了的出现”。这种做法是不是有些略失偏颇了呢。
从来都不是用倒逼出来的。永远在那里,没有警方也会调查。倒逼出来的只有放出来的孩子生前的和本来应该被好好保密的孩子的情感和生活隐私。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