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可人的东山烧麦
漳州东山岛风景迷人,道地小吃也非常美味。若你来到此地,一定不要错过当地的名小吃“烧麦”。这种形似花蕊的美味用薄薄的面皮当容器,把萝卜、白菜、猪肉、海鲜等一股脑儿包起来。若蒸熟了一口咬下去,只觉口齿噙香,欲罢不能。
实际上,烧麦并非漳州东山独有。在以“白案”见长的北方人那里,南方烧麦都得认祖归。而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它同样是人气很高的小吃。
说起东山烧麦,它大约是在明朝前后从中原传入。只不过东山人将烧麦唤作“肖米”,并在传承中原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了“二度创作”。自此,东山烧麦打上闽南印记,成为当地宴席上必不可少的点睛小菜。而它独特的制作技艺,也跻身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是乎,“吃”这一件不可免的俗事,就这样因为“东山烧麦”四个字,意外和文化沾染上了关系。
说起烧麦,它其实还有个俏皮的别名“鬼蓬头”。大概是因为面皮顶部敞开,里头的馅料毫无地露出来,远远看去有杂乱之感而得名。不过因为它常在宴席上出现,有人嫌弃这古怪的名字与喜庆气氛不相当,便自己动手从史海里爬梳剔抉,找出了古人“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方言谓之烧麦”的记载。从外形上看来,这收束起来的面皮顶部,确实有几分花蕊的意思。就这样,“鬼蓬头”的初名,倒渐渐被人遗忘了。
制作时,当地的主妇们会精心挑选做馅料的萝卜、白菜、猪肉和虾等,以热气一蒸腾,食材的天然香气能最大限度地被出来。这时候,将萝卜切丝、猪肉剁成小块,再加入各种佐料拌匀即可。
馅料备好后,就可以着手制作外皮了。东山人一般会往面粉里加入少量地瓜粉,这样揉制成的外皮更有韧劲,也能呈现晶莹剔透的外观。之后,将面团均匀地碾成薄薄的一片,再往里填入馅料,快速地捏成小杯状。当然,面皮的厚薄需要熟手拿捏得当。如果面皮太厚,上锅一蒸膨胀开来,烧麦就没有了灵巧的外表,反而有粗蠢之嫌。
经这样制作出来的烧麦高约1.5寸,底部圆平中间有细腰,顶上则开口露出馅料。将整屉烧麦上锅蒸十几分钟后,一揭蒸笼都是扑鼻香气。腾腾热气里,晶莹的面皮裹着颜色分明的馅料,分分钟能引逗出舌底的馋虫。食用时,醋和番茄酱都是经典搭配。一口下去,集中在面皮底部的汁水在口腔里喷洒,顷刻间满嘴都是食材最醇美的甘香。
和北方烧麦好以腥膻的牛羊肉做馅不同,东山烧麦善于利用当地特产,加入了许多种海鲜。譬如福建人喜欢的虾、蟹、比目鱼等,都是南方烧麦馅料的“正规军”。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海味”的加盟,东山烧麦脱去北方烧麦粗犷豪放的气质变得小巧可人,虏获了众多食客的芳心。
参考文献: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福建省文化厅编
供稿:紫苏子
编辑:怀特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