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主力动态 > 正文

市政厅市民应如何关心自己的城市:厦门人讨论沙坡尾

类别:主力动态 日期:2017-5-13 11:33:30 人气: 来源:

  厦门正值旅游旺季,不过现在还少有游客会来到沙坡尾。这里对游客而言较为陌生,却是厦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渔港。这里安静而富有生活气息,离厦大不远,房租相较鼓浪屿等地便宜,吸引了不少人来此新开咖啡馆、酒吧、民宿、工作室等,与老的社区比邻。

  在鼓浪屿、曾厝垵成为游客熙攘之地后,厦门当地市民对有完整的社区、充满怀旧气息、面向海洋的沙坡尾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正如一位摄影师所称:“鼓浪屿从行政区成为景区,经过几番,只剩下的份,原本中国最美城区成为伪小资天堂,曾经的学校、医院都在一一消逝,可以折射出城市建设的几多败笔!”

  不过,近来厦门思明区、市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的《关于沙坡尾避风坞封闭管理》公告,让一些关心沙坡尾的人忧心于这片土地的未来。公告宣布,为了沙坡尾片区的,沙坡尾避风坞将于6月10日起实施封闭整治,在此之前,将清退坞内渔船,帮助渔民上岸转产转岗。而沙坡尾片区“有机更新”和“提升”的具体方案尚未公布,未来这里将何去何从,无法判断。

  一时之间,哗然,热爱和关注厦门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市民,没有做好告别这一集体记忆的准备,尤其是当地的知识。他们担心,是否又要面对一笔城市文化遗产被摧毁的局面。

  据撰稿人蒋介绍,从沙坡头(今民族、鱼市口街一带)至沙坡尾一线被称作“玉沙坡”的海滩,自古就是渔船停泊之所。清朝乾隆年间,厦门港口功能分化,沙坡头凭借其完整的配套服务,率先崛起成为厦门主要的渔港。

  到了初期,沙坡头不再能够容纳大型渔船,沙坡尾凭借其宽敞的避风坞取而代之,直到上世纪末,这里一直是厦门首要的渔港。沙坡头到沙坡尾一线,至今被称作厦港。

  这里不仅曾是厦门的渔业中心,也是历史上渔民社群集中生活的区域,是厦门渔民文化的重要现场。这里曾经林立着众多与航海、渔业有关的民间宫庙,其中一些如今只剩地名,一些依然香火旺盛,传承着龙王祭祀、送王船等仪式庆典。

  诚然,今日沙坡尾的渔民群体早已不再是厦门渔业的主力军,也不都是史上“疍民”群体的后人,但他们所承袭下来的渔业和渔民文化,所展现的文化景观,仍是厦门一笔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丢掉这笔遗产,那么沙坡尾就被掏空了,只剩一个物质的空壳。”蒋称。

  担忧者之所以担忧,是因为只是被告知要清退渔船,却不知清退渔船的真正理由。当地报道提到,《沙坡尾片区整体提升方案》正在征求居见,但他们却未见到这份方案公开。该方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否充分体现公共利益,似乎无从得知。

  于是,在厦门从事文化行业的天蓝,把人们拉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以“再见沙坡尾”为名的微信群,其中有艺术家、设计师、摄影师等。有人提出,“再见”的说法有点悲凉;不过,群里更多认为,沙坡尾的更新、提升都是必要的,甚至需要“再见”,才会有一个全新的、理想中的沙坡尾。

  这个来自民间的理想是,沙坡尾的,应该是真正的有机更新,做社区营造,让本地居民和有识之士充分参与。它应该被当作一个历史街区、一处文化景观、一笔文化遗产,然后再针对如何,进行调研、论证和规划。而不是如当地报道中那样,反复强调“卫生”和“档次”,看起来,是要将其拆除,重新再来。

  他们盼望,沙坡尾能做成真正成功的参与式规划,来历史街区,让它真正成为社区生活,不是做成贵族化的旅游胜景,而是“成为上海新天地、福州三坊七巷的反命题”。

  但近期,看到厦港街道办事处给出的诸多理由,他们感到这个理想实现起来有点儿。

  比如,街道表示,“沙坡尾已经失去了渔港的作用,自2003年演武大桥建成之后,大型渔船已经开不进来。”

  一位艺术家认为,这种说法设置了一个错误的前提:只有大渔船停靠的渔港才值得保存。沙坡尾的确已不再是渔港,但其中的避风坞由于仍然停靠这些小型渔船,依旧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渔人码头”。是这些渔民让古老的避风坞仍然具有功能,与辉煌的历史维持着联系。这些渔船对城市的价值,主要已不在渔业,而在于文化。

  街道的整治理由还包括,沙坡尾脏乱,淤积严重,需要整治。

  另一位艺术家认为,沙坡尾的确存在脏乱和淤积问题,但这与渔船停泊无关,而缘于长期缺少应有的公共服务。其次,给一个小小避风坞治污清淤不是浩大工程,对其中的渔船,只需要让它们在施工期间暂时改泊他处即可,无需永久清退。

  街道还表示,消失的仅仅是“作业渔船”,会有“具有历史价值”的渔船取而代之。

  但人们最担心的也正是这件事。多位艺术家指出,说到“渔船”,其实是用它指代在此生产、生活的这个渔民群体,而根本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船”。“没有渔民、不再出海捕鱼的船,不是真正的渔船。它们没有生活气息,没有劳动的痕迹,也营造不出渔港的气氛和。”

  他们认为,“具有历史价值”的渔船,可能是装饰品,可能是经营性场所,当然也可能是博物馆,但无论是什么,都无一个渔民群体那样生动地记载和演绎这座城市的渔民和渔业史,也无法给游客带来一座活的城市渔坞所能带来的感官和认知的震撼。

  多位艺术家表示,如果还有活生生的生活生产形态存在,完全不必要用整治“还原历史”、“留住乡愁”。因为“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延续它的最好方式,是使之寓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这些渔民正是厦门海洋和渔业史的最佳保存者。如果古老的生活方式仍在延续,那为什么要将它连根拔起,再用仿制品来再现它?”

  那么,这里活生生的渔民,又是哪些人呢?据介绍,避风坞中有小一半的渔民是漳州龙海籍(据统计有58艘船),在龙海有家,每月只回去一两回。平日里,他们在金厦海域打渔,在沙坡尾避风坞停靠,这样既节省了每日往返九龙江口和金厦海域的时间和油耗,又能在厦门市区卖掉渔获。事实上,回顾厦门渔业史会发现:厦港渔民的一大来源正是九龙江流域,今日的这些渔民正是延续了这一传统。

  关于转产转岗经济补助,其实只有厦门户籍渔民才能享受,外地渔民与此无缘,清退将直接冲击他们的家庭生计。

  尽管喜欢沙坡尾的氛围,但“再见沙坡尾”微信群中的也并不认为,为了保存城市的历史和记忆,渔民就有义务留守避风坞,而是认为,应该由渔民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决定去留,在接受必要的管理之外,不受特别的干预。

  也有人指出,清退渔船这种真实文化景观,斩断历史文脉的举措,会损害厦门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他们认为,厦门虽然是一座旅游城市,但旅游资源并不多。对游客来说,厦门的吸引力不是来自景点,而是来自她弥漫在寻常巷陌中的文化气质,所以厦门才有“小资胜地”的名号。

  之所以游客喜欢厦门,是因为他们发现,在厦门,街道和建筑更符合“人的尺度”,生活节奏更慢,人更温情、更懂生活情趣;在厦门,时间并没有冲刷掉一切,也以其雅量,包容了很多在其他地方已成历史的东西——博物馆般的露天菜场、古早味的边摊、巷子里的宫庙、真正的渔人码头……让人怀旧,而且扩充见识。

  那么,如果失去了包括沙坡尾渔坞在内的“文化基本面”的支撑,文化气质也就无从谈起,依附于这种文化气质的旅游经济也将破灭。这时的厦门,就会越来越像一个完全建立在空洞概念上的主题公园,与那些整条街卖着同样纪念品的“古镇”之间的区别将越来越小。这时的厦门,就不再是不可替代的了。

  基于以上种种担忧,他们提出了以下四项呼吁,通过微信号发布:

  一.相关部门暂停6月10日前完成渔船清退的计划,并尽快公布《沙坡尾片区整体提升方案》和其他相关的沙坡尾方案。

  二.认识到沙坡尾是一个“历史街区”,在对它实施“”和“提升”之前,必须首先确立起原则和方案。在公开目前方案的基础上,应建立机制,确保和专家能够参与到对方案的评议、调研、修改和完善中去。方案中应该兼顾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期和后期管理。在完成得到和专家广泛认可的方案之前,不实施。

  三.将保留避风坞的渔业功能作为未来沙坡尾和的一项重要内容,用更完善的管理和服务来提升避风坞的形象和功能。

  四.为了周边居民和坞内渔民的福利,将避风坞治污和清淤工作与沙坡尾整体计划脱钩,制订单独的工作计划先行开展。渔船仅在施工期间暂时离开避风坞。

  这一已得到上万转发。者更是指出,放眼世界,文化遗产思想早已从对古老建筑的,拓展到对承载着某种文化传统的普通民居的;从对单体建筑的,拓展到对街区、聚落、风景的;从对物质实体的,拓展到对生活在其中的社区、其社会关系和文化习俗的。

  其中,对聚落和街区的,更已从由精英人士一手掌握,转变为强调本地的参与,用“社区营造”的,在文化遗产与今日的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

  对厦门来说,沙坡尾是个不容错失的机会,去证明这座传承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城市,绝不会在面对自己老渔港的问题的时候,错过文化遗产思想的世界潮流。

  这样的声音,会对沙坡尾的本身产生何种影响?这一切还有待观察,不得而知。

推荐:

关键词:厦门主力摄影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致远投资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