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3月17日,是医学界人士为反对废除中医发起了“中国国医节”。近代以降,随着科学传入我国,医之争已延续百余年。1929年3月17日,是医学界人士为反对废除中医发起了“中国国医节”。近代以降,随着科学传入我国,医之争已延续百余年。
医之争发展到今天,在诊断、治疗的技术手段,药物的标准化和现代化生产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上,双方阵营正在理解和融合。但在这场会集了医生、学者和普通的大争论中,医学的科学性和价值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并且直至今日依然悬而未决。
如果把医之争放入时代的大背景中,这恰恰是文化博弈的一个缩影。时代的步伐已将我们带入现代社会,传统医学到底该何去何从?两种异质文化长出的医学体系究竟该怎样发展下去?这是关乎医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转型期的文化困惑。
第一次医之争出现在1912年,也就是近代史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当时,梁启超和鲁迅等都站在了质疑中医的阵容中。“五四运动”后期,“骂中医”也成了西化知识的“饭后运动”;其中,最有名的是鲁迅那句话:“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有意思的是,梁启超在1926年被西医误诊而错摘肾脏,成为中医反击西医的有利“武器”。徐志摩为此在《我们病了怎么办》的文章中调侃西医所谓的“科学”原来是“拿病人当标本看”。鲁迅则立即发表言词尖锐的《马上日记》反击徐志摩等人:“自从西医割掉了梁启超的一个腰子以后,之声就风起云涌了,连对于腰子不很有研究的文学家也都‘’。同时,‘中医了不得论’也就应运而生;腰子有病,何不服黄蓍欤?”
1929年,余云岫、褚民谊等人又以中医无法自己的科学性而提出《旧医登记案原则》议案,欲废止中医,引起全国第二次大范围的医之争。最终,国民迫于“全国中医药联盟”200多名代表的压力,撤销一切中医。中医界也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建国初期,时期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提出“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再次希望将中医“堕其首都也,塞其本源也”。不过,及时发现“团结医”政策被错误执行,立即纠正了各级领导和医务工作者对中医的。
在“”期间,中医被当成“四旧”,再一次遭到严重打击,“”后才重新获得发展空间。1982年颁布的《》第二十一条,还特别注明“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
虽然中医和西医是从不同角度认识人的,但研究对象都是人。人不仅仅是基因、蛋白、细胞、组织、器官的简单堆积,医学面对的不仅仅是人的组织结构,还有、意识、思维活动与伦理等,所以很难单纯地用“科学”这个概念来概括人。
医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科学,除了物理意义上人体的存在,人还有、意识、思维活动以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适应能力,特别是人的、意识、思维对人体的整体调节,对人体物质部分的整体调控应该说超越了科学的范围,所以单纯把医学定位为科学是不全面的,可以说单纯的科学研究还不能解决人的全部问题。
曹洪欣:医学的价值和核心是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单纯从科学性的角度衡量这个全过程的标准是不够的,医学的根本价值应该是探讨怎样在人类健康和防病治病中发挥作用。
现在有些医学的研究方向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不是为了健康与防病治病而研究。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其发展的核心都应该是为了解决人类健康和防病治病的问题,不是为了科学而科学。比如,日军侵华战争期间的人体细菌实验也是一项“医学研究”,但这项研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必然不符合医学的根本价值。
程志强:救护生命是医学基本价值的核心。特别是临床医学,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病治好。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病人恢复健康。
比如,西医所说的干燥综合征,普通的临床的表现有唾液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口干、眼干等,目前,没有什么根治的办法,就是要勤漱口,用人工泪液滴眼等。中医使用的是滋阴、清热的药剂,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
曹洪欣:医研究的共同对象是人。中医对人的认识是从宏观到微观,这个过程是通过对病人的综合现象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判断病人所处的疾病变化阶段,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即“辨证论治”。治疗手段以整体调节为主,特别是注重调动机体的康复能力。西医要检查到人体致病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注重局部,从组织器官到基因蛋白的变化,治疗手段是对病因的对抗治疗。
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是:中医是从宏观到微观,西医是从微观到宏观。即西医必须找到致病的原因,中医必须分析致病原因引起的人体健康生理的异常表现。比如说细菌、病毒侵体之后,中医关注的是不同细菌、病毒引起人体异常表现的综合分析,如发热、怕冷、咽疼、出汗等,根据这些异常表现来分析、判断而确定治疗方法。西医则必须查清细菌、病毒的种类,“有细菌杀细菌、有病毒杀病毒,甚至有肿瘤杀肿瘤”。这是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思的根本差异。
这种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对立,而是各有优势。西医可以快速查到致病原因,但是有些慢性病的漫长过程的多种致病因素却难以查清,而中医在这方面确有优势。我认为,未来并不存在医相互取代的问题,医结合的趋势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医的、方法、技术可以与西医相互结合,西医也可以借鉴中医的整体调节、个体化诊疗、早期干预等优势。
程志强:中医和西医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西医重微观,生理的、病理的;中医讲整体,的、心理的。西医重理,中医重用。医之争之所以始终没有结果,是因为双方立场不同,用各自不同的标准评价对方都难免偏颇。
医不应该成为对立的关系,但现在的医结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什么叫结合,既吃中药又吃西药就叫结合?不是的。真正的结合是宏观与微观认识的结合,各自的思维框架,取长补短。
曹洪欣:“医并重”是我国中医的基本定位,中医药在国民健康、防病治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中医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但还不能简单将其定位为“传统医学”,因为至今它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无论是治疗慢性病,还是突发性疾病,能治疗当今的疾病,解决现代人们的健康问题。应该说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在中医的现代化径上,我一直中医的主体发展,所谓“主体”即中医的核心理论及实践,有效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服务中医。中医在国内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比较全面地接受了医学的诊断。结合我自己几十年的从医经验,我采用的是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比如说冠心病,在诊断时,我不仅要看心电图,也要掌握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按着中医的“望闻问切”理论思维确定患者处于疾病的什么阶段,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服务于中医的发展。中医的理论有其特色,对疾病的认识有其优势,治疗方法有其多样性,但我们应致力于将中医理论、实践和技术与现代科技更有效地结合,从个案积累到探索疾病防治规律,由个体化向群体化发展,这样有利于中医为人类健康服务发挥更大作用。
程志强:针对器质性的病变,西医是占据优势的。但在慢病领域,重在整体调节,中医的优势在这里。中医是一种的文化,一旦有了其固有的框架,并不容易改变。未来,有些可以尝试去量化,但还有很多可能依然难以量化。西医质疑中医的地方,正是中医所特有的,不能完全用科学的标准衡量它、它。目前为止,始终没有发现的物质基础,也许将来我们可以用现代实验技术去验证,但也可能仍然找不到,这不意味着就应该放弃针对的针灸疗法。
张:医学当然是科学,但它不完全是科学。现代医学的含义很广泛,大家在讨论“医学是否等同于科学”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对“医学”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基础医学,或称生物医学,是基于生命科学的医学,基本上是在实验室里面进行诸如生物学、疾病基因组的研究,这种定义的医学肯定是科学。除此之外,还有临床医学,即我们俗称的“看病”,这涉及到病人;社会医学,这涉及很多社会学意义上的问题。所以我说医学是科学,但它不完全是科学,也不能等同于科学。医学有科学的成分,也有一些其他内容在里面。如果把不同的概念混淆在一起,这种争论首先在逻辑上就说不通。
今:医学很复杂,不能说它百分百等同于科学,但是,它研究的是各种疾病的本质、变化规律,这种结果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它必须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去获取结果的,也就是说“过程”必须科学,有可控的实验和可靠的研究。的确,对于无限的世界来说,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有限的,现代医学也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但我们仍然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寻找答案。如果说两千年前的中医是受到技术条件的,没有办释,不能到了两千年之后,仍然不去作解释。气、、都常模糊、抽象的概念,并非客观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无法界定和证明,没有循证医学来验证是行不通的。所以中医不是科学。
张: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厘清“医学”这个概念。基础医学是要弄清楚疾病的原因和机制,比如,人为什么会得肿瘤?肿瘤是怎么生长变化的?正常细胞是怎样变成肿瘤细胞的?这种意义上的医学价值标准肯定是其科学性。在临床医学中,能否给病人带来健康当然是其价值判断的标准。不过我们要特别注意导致“有效性”的原因,由于疾病得以痊愈的内在机制是复杂的,我们无法将一种疾病的治愈完全归结于使用了某种治疗手段。在这一点上,安慰剂效应就很能说明问题。所以“有效性”也是一个复杂的机制。
今:临床医学的目的是要治病救人,但是否有疗效是有严格的判断标准的。体内有炎症,使用抗生素后,白细胞、红细胞水平都恢复正常水平,脏器功能也都正常了,本人也觉得舒服了,这些具体的指标与实际的身体状况是相吻合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病治好了。中医强调调理的作用,但是,饮食、睡眠、运动都是一种调理,所谓的疗效,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中医讲气通则,有些教的人,总能保持心平气和。所以,某种程度上,中医的疗效也可能只是一种“心理作用”。本质上,中医起到的是养生的作用。
张:中医和西医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范式。这种范式的差异导致了医在观念上、语言上、交流方式上的差异。由此,医之间的很多概念是不可通约的。中医在其自身的范式体系中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这套概念放在西医的范式中则不能。在医学的体系当中,不同范式的医学是可以并存的。在欧洲、美国、东亚等等其他国家也有很多传统医学体系与现代医学体系并存。但是这种并存其应用的范围和适应性是有边界的。
郭应禄:与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西医相比,中医是经验医学,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提供仪器,不能进行研究,中医只能用这样的方法。经验可能缺乏普遍性,也缺乏科学的严谨性,但它也是在经历了无数次或成功或失败的实践当中得到的结论,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在医学中,经验是有用的。但是,某些过去可能产生过个别疗效果的“”,无限扩大其疗效,动辄说“千年古方”治百病,这绝对是不实的。当然,中医和西医不必要对立,而是寻求两者的合作与发展。
张:如果我们把现代化定义为“工业化”“标准化”“商业化”,那么传统医学并不一定要现代化,但传统医学也可以现代化。比如有些传统药物可以现代化。有很多中药现在都是种植的,中药、大型中药厂等都是中医现代化的表现。我们现在已经采取了很多现代化的手段在发展中医药事业。
郭应禄:当前医疗体系的主流还是西医,中医主要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中医作为延续了几千年的经验医学,可以存在,但如果中医诊治疾病,始终停留在当年的方法和层次上,那就太保守了。外科手术天天在变化,中医诊疗也应该有所改变。始终几千年前的东西,认为它比现代医学更好,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了。事实上,现代诊断手段如CT、B超、X射线、内镜、核磁共振等等已经非常普及了,为什么要放弃高效的手段,还选择脉诊来验病呢。所以,现代化是中医的必经之。尤其是要以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医概念的“物质基础”,比如,究竟什么是脉象,什么是。能找到原因,才可能改善和提高诊疗的效果。此外,尽可能量化中医的一些治疗手段,这不仅能帮助提炼这些手法中的精华,也利于、传承。
今:各个国家曾经都存在传统医学,但随着科学的发展,都逐渐向现代医学过渡。中医要存在,必须向现代医学靠近。首先,要给出诊疗手段的解释和依据。其次,所使用的方法、药物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怎么用、用多少,使诊疗更有普适性。前提是,中医自身要主动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不能模糊的、抽象的理论。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