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行业十年经历五阶段库存周期,2010年起行业去杠杆特征显著造纸行业十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2006-2008,造纸产业价格与社会库存同比攀升,行业处于主动补库存阶段;(2)2008-2009,经济危机导致需求断崖、库存积压、价格下跌,行业进入被动补库存阶段;(3)2009-2010,四万亿刺激的需求冲击使行业进入库存异常阶段,纸价上涨、库存下降;2010-2011,四万亿影响消退导致的需求迅速萎缩以及对未来产能落地的预期使价格震荡下滑、社会库存减少,行业主动去库存;(4)2012-2016 上半年,造纸行业供过于求,长时间段的价格同比下降,大量小企业退出行业,社会库存处于低位,行业处于被动去库存阶段;(5)2016 下半年至今,随着供给侧实施、环保政策趋严等,行业供给不足,纸企库存均处于相对低位,价格持续上涨,行业处于主动补库存阶段。
(2)供给与需求层面主要把握上游产能定供给,下游库存定需求。造纸企业的产能从规划、建设、试运行到最终投产需要2-3年时间,判断行业未来形势、做出合理决策是供给端的核心问题。造纸行业下游需求分散,难以从终端消费者进行需求统计,厂商通常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库存数量与库存结构,使用终端上一级的库存数据可以较好的反映需求侧变化。(3)成本以原材料为主,能源部分成本不可忽视。行业最主要的原材料是木浆和废纸,原材料成本约占纸制品总成本的60-70%,木浆和废纸价格变化极大地影响纸制品价格。供给侧将推动原材料价格长期上涨。动力及能源部分占纸制品总成本约10%,能源价格上行同样将推高纸价。(4)竞争格局特点是产能集中度较低,龙头企业优势明显。我国造纸产业发展较快,但产能集中度较低,龙头企业具有规模效应、终端反馈速度快与政策导向等方面的优势。
从2007年以来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及造纸出厂价格指数变动情况看,造纸行业累积超额收益率提前于价格指数变化约为3-6 个月。造纸行业超额收益率是造纸指数收益率相对于上证指数收益率的差值,累计超额收益率反映超额收益持续变动情况,同时也是纸价变动的风向标。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