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股票导读 > 正文

中考语文必读名著导读丨一篇文章让你读懂《朝花夕拾

类别:股票导读 日期:2018-9-14 3:50:54 人气: 来源:

  这次的读书会特别想跟大家谈一谈《朝花夕拾》,想让大家明白,鲁迅是怎样伟大的一个作家,所以起了一个这样的标题,《读懂一个血肉丰满的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面的旗帜。他创作并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等。其作品共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鲁迅以笔伐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我们都知道鲁迅是大文豪,但是很少有孩子知道他为什么厉害,我们绝大部分孩子在语文课堂上所能汲取到的鲁迅就是像那段话那样的,所以你们觉得鲁迅是神,他一直以来也是被神化的,而我们对鲁迅的印象就是三个字:读!不!懂!

  我给大家展示一下,在看完了朝花夕拾这本书以后,我的学生他们的一些最初的阅读感受,看看这些你是不是也曾经有过:

  我向来不大喜欢鲁迅的文章,若要我推选十大最难懂的作家,鲁迅必然名列榜首。他的文章硬邦邦的,啃起来很吃力,他的文字很艰涩,常常使你通篇读完仍不知所云。

  “很多人都说我讲的是真话,但我并没有把我所讲的话完全地说出来;很多人都说我,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

  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鲁迅首先是一位语言的艺术家,我们要真正地进入鲁迅的世界,首先要进入鲁迅的语言世界。作为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大师,鲁迅的语言以口语为基础,又融入古语、外来语、方言,将现代汉语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又极具个性和创造性。他的文学作品营造了一个家园,同时更是一个汉语的家园。中学生上语文课,学习汉语,鲁迅作品就是最好的范本,通过阅读鲁迅作品来学习汉语,是一个最好的途径。

  另一个,是鲁迅作品还具有的一种“音乐美”。鲁迅曾经说,诗歌有两类,一类是读的,一类是唱的。他认为唱更重要。没有节奏,没有韵律,就唱不起来;唱不起来,就记不住。

  鲁迅自己写文章,也特别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这都涉及音乐问题。鲁迅还说,他每写一篇文章以后,总要看两遍,有拗口的,就增添几句,一定要它变顺口,也就是要具有可读性。

  因此,读鲁迅作品,不能只是看,还要“朗读”,就是要“唱”。鲁迅也经常朗读自己的作品。鲁迅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韵味,有一种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而且他的语言背后的情感特别丰富。通过朗读捕捉感觉,产生,这是进入鲁迅世界的最好的办法。

  在整个《朝花夕拾》一篇小引十篇文章当中,写得最好的文字都在写童年。所以今天我们也花最多的功夫跟大家分享童年的迅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顽劣又极其地童稚”。

  当然首推的就是特别特别著名的《走进百草园》,上来就用了一个特别不合时宜的句式,“不必说……”,很多语文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会让同学们仿写,这有什么可仿写的,这是一个人在回忆的时候一种极其炫耀的口吻,就好像:

  “我就不跟你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了,也不跟你说蝉鸣、黄蜂、叫天子……光是泥墙根……”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每一个孩子童年的乐园,你现在回想一下,你小时候有没有这样一个特别特别喜欢去的地方,那儿藏着你无数童年的乐趣,可能不过就是一个破烂的楼角,一颗楼下没有人关注的老树,或者只有你知道的一个小角落。百草园也是,正恰恰是这样,所以你看,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百草园有这样色彩的地方远不止这一项,我们知道后面还有长妈妈讲蛇的故事,幼年的男孩子对于神鬼的向往是多么的厉害。

  当我们发现有像人形的根,然后就拽,小胖男孩还拽不动,你就想一个男孩子为了拔一颗根,能把一堵泥墙拔动,这是使了多大的劲儿,所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多年之后一个老者回忆的时候这样平铺直叙,但是在他童年的世界里,这确实是很大的事情。

  “如果不怕刺”,这里蕴含了两个意思,想象一下他在对面问你,就是“诶,你怕刺吗?不怕刺咱俩摘那什么吃去”。更多的隐含的一点就是“我可不怕刺”。

  这样举重若轻的文字,孩子们,也许现在你们处在这种特别新鲜的吕后的情人年龄,还意识不到它有多么的美好,但是多年之后,当你想要回顾一下自己的青年、自己的少年、自己那傻乎乎的童年都在玩一些什么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百草园怎么被鲁迅写得这么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你们都在课上圈过动词吧?可是这有什么用,整个捕鸟的过程,是鲁迅捕的鸟吗?当然不是了。最好的恰恰是下面一小段,我特别喜欢: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如果学了就能把它用起来那就不是孩子了,而下边这一段才是孩子,孩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心里藏不住事儿,是着急,是有本事就忍不住要炫耀出来。

  但是闰土的父亲只教他方法,或者可以帮他逮鸟,却不会去纠正他。为什么?因为这里还有一个身份阶级的问题,闰土父亲是他们家的长工,最后只是“静静地笑道”,而且这也不是你少爷应该做的事情。

  这两个画面如果你不能读出里边的对比,你也就读不出鲁迅藏在这里面到底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所以说最后对百草园的收结,看懂这里你就明白了鲁迅为什么不舍得百草园: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回过头来这样一个美好的所在将再也不能时常来了,童年纵情百草园。深情幽默文字间。甜蜜有遗憾,越憾越留念。

  人生就是这样,你喜欢的那个地方,当你不能常去的时候,或者再也不能去的时候,他就永久地留在你心里最柔软的那个角落。

  再来看,鲁迅除了这些顽皮的事情以外,他还在自己的童年对于新鲜的事物有最热烈的向往,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孩子“童稚”的最好体现。

  说起《五猖会》,不管是书上还是老师,都说这最能表现孩子的封建教学制度。但是得了吗?你看下面这两段: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花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嘟嘟”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你现在再看,他那时候玩的玩具能有什么呀,什么都没有。但是他能花如此细致的笔墨,“一文钱”、“烂泥”、发出的声音等等,这种刺耳的声音当它穿越时空的界限,穿越到一个四十几岁的大人的耳朵里的时候,它就突然变成了一种当时平和美好的生活,无忧无虑的童年,包括那种失望、那种向往、那种期待,全部都是。

  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舔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慰情聊胜无” ,这隐鼠总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罢,虽然它舔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写完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验,当你极其向往某一样东西又得不到的时候,我们会寻找另外一个替代品,它多少有一点相似之处,我们就会人为地把它美化,认为它就是这个样子的。

  隐鼠其实就是那种特别特别小的小毛鼠,它什么都吃,偶尔吃了墨,在鲁迅的心目中,就好像是用来慰藉自己、送给自己的小墨猴一样。孩子们这种天真的理解,真的特别可爱。

  照此,还有什么,《阿长与》,《》其实是一本特别难懂的书,但对这种上古的传说,别人一说就很有意思: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首先,这一段写一个孩子对某样东西的渴望。现在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之后,不知道你们对渴望这个词的理解还有没有这么深刻。

  我们小时候得到一样全新的玩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当你一直在满心地去憧憬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在心里吧这种憧憬无数倍地放大,这种憧憬就好像具备了一种庞大的力量。就像书里说的:

  讲到这儿,我们突然可以在这里看到,鲁迅在童年就是一个很顽劣的孩子。写这个文章的时候鲁迅45岁,他那个时候生活的境遇并不太好,飘泊了大半辈子的鲁迅,想回家了。想回到绍兴的百草园。

  他把所有的在生活的浊流里漂累了的内心的希望,或者他在被无数的人排挤时,内心怀揣的的火焰,他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浸满了对于过去、对于童年平和生活的向往。

  鲁迅在文章一开头就写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尽管这个菜园早已卖给别人,但在鲁迅的心里,那就是我的家,就是我自在的家。

  回忆的东西总是那么的美好,总是那样的令人神往,他在回忆自己的童年,他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他是在用笔勾勒自己的童年,在灯下,对自己轻轻地诉说: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哪里是文字,这是一幅又一幅的图画,这些图画里有过去的生活,有幸福。最后他为什么不再继续写,是因为他写不下去了,他长久得陷入了一种对于过去的缅怀当中。

  《二十四孝图》其实讲的是愚孝的故事,家道中落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郭巨的故事,是入心入肺的凄凉:

  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得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了吗?(《二十四孝图》)

  注: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写:“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这恐怕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个孩子对于生活一筹莫展的恐惧,这种文字里的悲哀,也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到。

  为什么少年的鲁迅会面对这样的情况呢?《呐喊·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对于同学们理解鲁迅先生非常有用:

  我有四年多,曾经经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者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正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

  其祖上本是殷实富足的大家,“但到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人在面对的时候会迅速长大,我们告别少年的鲁迅,进入青年的鲁迅,他开始进行逼不得已的抉择和,《琐记》记录了鲁迅这一系列的过程,篇幅有点长,不过如果你看懂了鲁迅,也就能看懂《琐记》里这些文字:

  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她是鲁迅在这本书中塑造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看客的典型,他们唯恐天下不乱。衍太太就是一个什么都鼓励鲁迅做的人,比如书教他没规矩、大声喊,但是她自己的孩子犯了错却是要的,对自己的孩子很严格。

  面对周围这样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原因,众多的原因合并起来,就成了这样一句话“好。那么,走罢!”家里待不下去了,外出求学,你看他找到的学校是什么呢?

  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两处茫茫皆不见”了。

  这个地方我想跟大家说,鲁迅当时上的学校是南京矿业水师学堂,给大家看看他们的地理课是怎样误人子弟的,老师拿来了两个地球仪,说我们所处的地方有两个地球,一个负责自转,一个负责公转。

  所以你不懂《琐记》,你就读不懂《藤野先生》,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跟大家讲《琐记》,就是因为这里引出了鲁迅出国的原因:

  先读了这篇文章,你才能看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含义,为什么在这里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求学学一点思想,学一点技能,怎么就这么难。

  鲁迅刚开始学医是因为父亲的病,想要医治人的身体,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来严肃地读一下这一段: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的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先不说藤野先生,这里的转变是鲁迅弃医从文的一个转折点,他终于明白看在当时的社会,医治人的身体恐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如果你不了解当时鲁迅先生所处的境遇,你也就不能了解他的这种选择是里焕出的新生,的是医治已经不再有用,新生的就是我们可以尝试去医治人的灵魂。

  鲁迅说:“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的材料和看客。”

  回过头来,当我们看到鲁迅一生所走的轨迹之后,再来讲两个对他特别重要的人,一个是父亲,一个是阿长。

  说父亲的时候,还是要说《五猖会》,《五猖会》历来都被认为是封建教育制度对孩子的,我却不这么认为,《五猖会》一定是亲情: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记了,不留一点痕迹了,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段,在看这一段的时候,我突然就想起来,王硕有一篇小说《我是你爸爸》,讲的也是一对奇怪的父子,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有一天爸爸因为孩子淘气把孩子打了一顿,孩子躺在被窝里,哭着就睡过去了,他听着孩子在睡梦中抽泣的声音忽然想起来,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曾经被父亲打得特别疼,哭着在被窝里发誓,“以后我当了父亲,绝不打儿子”。

  接下来这一段大家一定要读懂,你不读懂这一段你就不知道鲁迅的内心,要知道鲁迅是一个很羞涩于表达自己内心的人,这是《父亲的病》最后一段: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的病怎么会是庸医误人,这是鲁迅多年以后对于父亲内心最沉重的,是他为数不多直白表述的心意,他只是一个孩子,又有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在旁边要怎么怎么样,所以他就听了这个大人的话,内心一直在的是,我为什么没能让父亲安宁地、平和地走生的最后一段呢。

  鲁迅曾经在文章中表示过,我是要写一些母亲的,但提了几次笔,终究没有写成,因为母爱他的心目中他觉得太重了,好像不知道怎么去落笔,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他把所有对于母爱的陈述,放在了阿长的身上,这一段写阿长的特别棒,不是妈妈对孩子,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姥姥/奶奶对孩子的样子:

  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总算已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你们知道吗?阿长基本就是鲁迅内心深处所有温暖的皈依,说到最后,《朝花夕拾》也就是鲁迅写给自己的一部安魂曲。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你才能真正读懂这本书。

  《朝花夕拾·小引》提到,前两篇写于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祛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我们心中都有那种特别期望的东西,我们喜欢很大原因是我们在脑海中对它进行了无数次的美化,而它真的有那么好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心里,能有一个念想的东西。

  战火硝烟之中,冷眼之下,昔日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无限趣味,竟成了鲁迅心头为数不多的慰藉,这份苦中之趣,也只能留待他日仰看流云时,在鲁迅的眼前一闪。

  鲁迅对承担本身虽然是极为沉重的,但另一方面,却使他自身的生命达到更为丰富、、的 境界。

  在任何一个时候,任何一个年代,读懂鲁迅的只是少数,不仅 鲁迅自己在这个文化体系中是少数,而且在任何时候读懂他的也是少数。

  可是,它值得慢慢读、一直读,这不惟因为鲁迅是文学大师,因为他的文字里充满了画面、意境和音律,更因为,鲁迅和他的文字,有温暖的情怀,有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只有那些小悲小喜的小文字,我们需要有一些文字能够支起国家的灵魂,民族的脊梁,而鲁迅,恰恰就是这样的文字。

  也许衰弱的人承受不了鲁迅的沉重。的确,鲁迅曾经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他的文字有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常常要逼着你淋漓的鲜血、惨淡的人生。

  认真读过一遍鲁迅,就会懂得,鲁迅的文字就是一种的支撑力,让你挺直人的腰板,竖起人格的脊梁,学会做正正的人。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我们为什么非要喊着拽着吆喝着,让孩子们读书,读经典、读名著?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一行又一行文字收入眼底的时候,你并不会想到,他们将怎样欢欣的融入你的血液,在成长的岁月里你的灵魂。

  好好读书,它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你有什么样的阅读,将成就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致远投资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