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土字旁的男孩名字1958年6月起,中国上出现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小麦、水稻和大炼钢铁等高产新闻,国内将其称为“卫星”。第一篇“卫星”是怎样在《》头版头条刊出的?50年后,85岁的高级记者方徨站出来,细致地叙述了这个沉痛的故事。
1958年6月初的一天,河南分社编委方徨接到豫南遂平县打来的长途电话,电话那头的遂平县委副赵光兴奋地说:“遂平嵖岈山夏季小麦大丰收,出现奇迹了,你赶快来吧。”
两天后,方徨赶到嵖岈山。她没有想到,若干天以前,“奇迹”已经在嵖岈山下冒头了。这个农业合作社有一块5亩多一点的小麦高产田,打场下来一算,平均亩产2105斤,超出这里的小麦平均亩产大约10倍!《河南日报》抢发了消息。《》在1版版面中间、算得上第的也把它登出来了。赵光告诉方徨,之所以打电话叫她亲自赶过来,是又发现一块2亩9分地的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可能超过3000斤,可能是河南全省小麦的最高亩产记录。这就需要记者亲手来写了。
第二天清晨,方徨就由赵光带着,到几里地以外做现场采访。方徨去的地方是打麦场,连夜收割的小麦运到这里来脱粒称重。需要方徨在现场看到的,就是最后称重的结果。
那确实是壮观的丰收景象。方徨不由地一声惊叫:“有这么多麦子呀!两亩地能插下这么多麦秆儿吗?”她不叫唤还好,这一声喊把周围的农民都不约而同吸引过来,对方徨没大没小起来。一个女社员对着方徨大声喊道:“我看你不是记者,你是保守派吧?”她马上解释,不是不相信,是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太兴奋了。
整整一天方徨都守在打麦场,没人领她到丰收试验田边上去看一看,那小块地里割下的麦子怎么源源不断呢?
第二天清早,过秤的结果出来了,2亩9分地总产量为10238斤还多一点,平均亩产3530斤7两5钱,肯定是全国小麦亩产最高纪录!
方徨立即回到农业社办公室写出一篇消息。为快点见报,她直接将电话打到《》编辑部,找熟悉的女编辑李克林。方徨文稿,把传到了。
自从1958年6月遂平县高产“卫星”登上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掀起了一场竞放高产“卫星”的大竞赛,蔚为奇观。方徨报道的“卫星”纪录仅仅保持了4天,6月16日的《》头版头条报道消息,湖北谷城县《王明进创小麦亩产4353斤》。过了7天,《》于6月23日又报道谷城县有小麦试验田亩产4689斤。此后新“卫星”层出不穷,到这年9月22日,《》刊登当年小麦卫星最高纪录《小麦冠军驾临青海出现亩产8585斤纪录》,算是为20世纪的小麦高产“纪录”画上了句号。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最初赶往嵖岈山采写“奇迹”的方徨正在冷静下来。她开始认真地思考,为什么是自己,最早赶往嵖岈山去“放卫星”?待到“”风潮过去,终于有一天,她打听到了事实,当时采写的那2亩9分地产量,原来是从20多亩高产麦地里集中起来堆到一起打场的。她顿时感到心灵的巨大创痛。
不仅如此,当时与她合作推出“卫星稿”的编辑李克林,也很快从思想狂热中摆脱出来,勇敢地站出来“”是“”、是“蛮干”,结果在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受到深深的。
方徨和李克林在一起反思,为什么她们推出了“卫星”消息?影响方徨的有多重原因。1958年2月下旬刚到河南,方徨就赶往古城登封的唐庄镇,参加河南省委召开的“”现场会。因为采访发稿在上耽搁,她迟到了一天,结果受到会议主持者,她有没有“右倾保守”思想,把方徨吓得不轻。
另一个原因,省委第二、省长吴芝圃领头斗争省委第一潘复生,扣在潘复生头上的主要就有潘复生是“保守派”,因为他认为不能把指标定得太高。几个月下来,方徨意识到,创造生产奇迹是省委新任主要领导的意图,而且迎合了的意愿。最令方徨心灵震撼的还有女社员那一声喊:“我看你不是记者,你是保守派吧?”这句话使方徨不敢往深处追究,照着眼前景象写出了消息。(摘编自《员》)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