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诤是佛中的重要事项之一。不只部派佛教于此有详细的阐述,到大乘佛教时,也有进一步的发挥。“无诤三昧”便是大乘佛典中所常见的方法之一。
无诤:音译阿兰那。“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诤有三种:(1)烦恼诤:指百八烦恼。烦恼为诤论之根本,故云。(2)蕴诤:死。此亦为诤论之根本。(3)斗诤:诸有情互相,言语相违。透过,使此三种诤论止息不起,谓之无诤。又《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七亦谓,和合方便,共为一事,名为无诤。
无诤三昧,指随顺空理无违无诤之三昧。此词多被用来称赞须是离欲之,但天台则用以称任运证三谛行法者。《大智度论》卷十一云:“须于中得无诤三昧最第一,无诤三昧相,常观,不令心恼,多行怜愍。”《注维摩诘经》卷三云:“无诤有二:(一)以三昧力将护,令不起诤心。(二)随顺法性,无违无诤。”又云:“善吉(须)于五百中解空第一,常善顺法相,无违无诤,内既无诤,外亦善顺群心,令无诤讼,得此定名无诤三昧也。”
无诤就是不分别的意思。合而言之,就是无分别心达到了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境界。冲突、对立、不和平就是诤。诤,见于语言文字,见于行动,而实际深刻地存于内心。诤有见诤和爱诤,这二者是五蕴假合的产物。见诤是因为各自自己的观点而发生冲突,爱诤则是物质、情感等切身利益的冲突,这都是人类最大的烦恼。譬如有人争论:我说《金刚经》是经中王,他说真正的经王是《法华经》,观点一下子就对立了起来,为了一个虚名开始争执,这就是见诤了。
天台认为圆教初门之行者,于修一切无漏对治、观练熏修之禅定时,即证得圣果,成为大力罗汉,具足六通,同时也可证得此无诤三昧。
三昧:指禅定境界。系者定于一处而不散乱之状态。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定、等持、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三昧即心定于一处,就是说离诸邪乱、摄心不散,故称定;远离昏沈、掉举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称等持;正受所观之法,故称正受;调整散乱的心使正直,故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的依处,故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言息虑凝心。此一将心集中于对象的作用,可分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集中能力(生得定),二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后得定)。前者乃前世业力的结果,后者由而得。心到达三昧的状态时,起正智慧,进而与所观境冥合,分明了知,而悟得真理,甚至于直接感见圣境,此称三昧发得,或称发定。可知,三昧是(正见)的必须阶段。
然而对此三昧,各看法不一。俱舍以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则列为五别境之一。而此二均以之为心所之一,认为心为此心所所摄持,故能住于一境,然而经部则认为心于一境相续而转,名三摩地;《成实论》主张三昧与心无异,即二者皆不许另有心所存在。
《楞严经》云:“须即从坐起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证得空性。蒙发性觉真空,空性,得。顿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性空,我为无上。”须由于通达空性,所以能随顺,行大忍辱,对任何人都能做到无恼无诤。他也由此成为众比丘的表率,被众人推崇。有起嫉妒心者,背地里对须冷朝热讽,须不仅不恼,反而劝阻为他鸣不平的众人说,和争论就是有胜负心。这与诸法性空,无高下分别的真理有违。佛对须的境界很是欣赏,称赞他已证得“无诤三昧”,而且比诸比丘的成就都高,是第一离欲。须却不觉得自己是什么第一离欲,若是他有,心中就有了高低上下的分别,那他就不是第一离欲了。也正因为如此,佛才对他高度评价。得果时懂得不,我辈学习做度,道理也是一样的,你度一着相,就不能降伏妄心了。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