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一世纪的前言后语》中,南师有一段话讲他的两本书最重要:“现在有个流行的名称叫‘粉丝’,据说外面我有很多粉丝,其实都是假的,他们,我也,他们连《论语别裁》都没有好好看过、好好研究过……《论语别裁》是我很重要的一本书,另一本非常重要的是《原本大学微言》。诸位如果说对我很相信,请问《原本大学微言》读过吗?不要说读过,翻过吗?看得懂吗?要问之道,《原本大学微言》开明义都讲到了
实际上《原本大学微言》并不容易真读懂,很多人确实是翻过去的。原因何在?正如一位同学说的:“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们读过《大学》的部分章节,当时以为自己基本上理解了,后来才发现自己只是在文字上理解了,把《大学》当理论搞了……”
南师曾说:《大学》的重要性在于儒释道的精髓都包含在里面了,而且都是不是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圣外王”的见地、功夫也都包含在《大学》里。很多人都把它当成概念理论搞了,不是真证体会,怎么会懂?
为此我们邀请了薛健老师为我们引,于10月14-15日在广州尚南书馆开办两天一晚的《原本大学微言》导读课,引领我们实验体证,自己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之门。
本课程重在,有了体验,再来印证理论。课堂上以为主,引领实验“七证”、“修止修观”,以往参加学习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
薛健老师,曾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客座教授,国学研究专家和著名设计师。1990年代受建设部出版社委托,曾主持编写出版20余部设计与施工方面的权威手册,10余部艺术方面的专著,发表论文80余篇。
薛老师自幼喜爱传统文化。2010年起在矿大开授《中国传统文化概览》和《身心与静定》课程,深受学生喜爱。退休后任团中央传统文化德育(泾县)国学,导读《论语》《原本大学微言》等课程。2015年以来,不断被邀请到、上海、南京、广州、沈阳等十多个城市作传统文化,极受欢迎。特别是2017年四月在南京“全省企业高管国学”和六月在“北大企业家班国学课程”反响非常热烈。近十几年来,已发表过几十篇传统文化文章和佛法的,特别是撰写《为孔子——南怀瑾的千古一裁》这本书,反响强烈,备受关注。
2017年《原本大学微言》元旦导读课的成功举办后,同学们的分享,感染了很多人想参加课程学习。各方主办人遂邀请薛健老师分别在元旦、春节、清明、五一广州、5月中沈阳、6月底和8月底上海等地成功举办了6期导读课。10月14-15日将在广州尚南书馆举办第7期《原本大学微言》导读课程。
3.填写报名表:主办方收到款项和报名短信会回复并用电子邮箱发送报名表给您,请您尽快填好报名表并发送回给主办方
1.为确保参与课程的能收到最佳的听课效果,获得好的效益,可以提前熟悉一下《大学》及南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
如何面对生命、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是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个珍贵的东西就在《大学》里——见地、修证次第、功夫和内圣外王的都有。
南师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佛家的自觉,亲民就是觉他,止于至善就是觉行。静定是达到自觉觉他的步骤方法,与佛家没有差别,只是我们不懂得自己的文化而已”。古国治老师也说:很多人以为修定就是学佛,南老师说静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明说要学佛不如去看他的《原本大学微言》。
本次课程重在。有了体验,再印证理论。在薛老师的引导下,我进一步体认出知性的两个不同层面的功能——“能知”、“所知”。而且,这个能知,本来就有一个功能:一察觉自己在妄想,这个念头(所知)即刻就跑得无影无踪了。不是,不费推移。即知即止,知止同时。不必再去另求个止。《大学》七证功夫,从知,止开始……
课程以“系心一缘”的来推进对“定、静、安、虑”的深入。把七证中这些犹如的文字变成真实的体验。对于最后一个“得”字也指明了用功方向:一直在止的状态中,认得那个“本来在知”的明德之性的机会就会多一些。即使一时半时不能悟得,时刻系心一缘,一跑了就拉回来,已经是在实践“七证”的静定之行了。
知道念头的同时,就已经止了,如同光照到,瞬间消失。“知”之一字,其光如炬,能照到所有的、隐晦,无处遁形。书上举的例子更为经典:“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书本第75页对这首偈语的分析真有如神来之笔,太厉害了,用“滚滚、滔滔不绝、对境动心、起心造境,绵延不断地流动,永远无法停止”来描述我们的心思、念头,简直再恰当不过。“实在难能说一定”,怎么办呢?只有先“知”才能止住啊。就像南老讲的“认识自己天生自性本来就有一个‘能知’之性的作用存在,提起那个‘知性’,如的照妖镜一样,一直照,不地照”,“自己来看住管住那些妄想和妄情”。知的同时,就是止,止久了,就是定。
又如一杯浑浊的水,止一下,就静一下,静久了,自然明净了。如何明净?“那只有利用自性本自具有的‘能知之性’的作用,随时存察,了了明白,处理每一个起心动念”。不起意识分别。这都是在讲如何“知”如何止。
提起那个能知之性,我感觉并不容易,在这样安静的中,还有念头时常升起。老师说没关系,念头来了,觉察,来了,再觉察,就是这样反反复复提起知性,慢慢就会越来越静,认识那个本心的机会就多一些,就是“则近道矣”。在动态的之下,每一步都是,心不随物转,就在格物了!始终系心一缘,就在格物中。格物格久了,才能达到致知,才能慢慢的达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内明外用的境界了。没有内明,就不会有真正的外用。
一次中,在美妙的背景音乐陪伴下,同学们都专心听着鸟声、流水声。老师则碎碎念:“轻松地,不用力地,全然地,只听。全然地听,已经与天地相往来了……全然地听,已经和大爱接上了……‘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你归元得一是不是与它融为一体呀?你跟无穷无尽的爱的源泉就接上啦。……
“的爱都是有限的,到这里汲取吧。真爱是什么?我们都搞错啦。要父母、家人,那是依赖,真爱不是欲求,是让我们平静、平和,让我们、安详,让我们真正愉悦,让我们远离烦恼、痛苦。这才是真爱……所以庄子说“与天地相往来。”它能给我们平静、安详、。真正的爱在这里。老师继续碎碎念:
“我都没有被母亲抱的回忆,生我的时候已经第七个孩子啦……但我很满足,我觉得父母没有让我饿着、冻着,已经很他们啦。我觉得其他都是我们过多的要求。然后向真正的源头接纳爱,我们才能真正的。如果我们死死盯着过去的缺口,再也没有人帮我们填补啦,父母不在了。即使父母在,我们大了,也填补不了了。其实那个坑是虚幻的……
“大爱就在这里啊,而且无穷无尽,只要我们明白了,放弃了索求、欲求。我们本来不缺爱的,我们什么都不需要,我们本来与天地一体的,只是我们跑掉了。我们‘放其心而不知求’……
当看到几位同学感受到自己被爱与包围,不禁潸然落泪。老师说:“你是安全的,可以不用故作坚强,允许自己伤心,可以痛痛快快地哭一下……我们有什么,就让它抒发出来,这里是共鸣的,互相理解的,安全的。没关系。因为大家也都有着相似的心酸经历,同样面对着是非的人生。我们有什么内心解不开的苦痛、酸楚,都可以倾泻出来,没关系。这个世界的人,谁不受伤?谁都有伤……”几位被伤痛压抑多年的同学终于畅快淋漓地宣泄了出来,大哭一场。
体验了老师所讲的“止”、“观”后,大家感慨万分,特别是学佛多年的几位同学,体认后感觉妙不可言,对止观惊呼不已,课上不断发问请老师解答疑惑,课后也时时与老师交流。来自甘肃的毛先生,在第四天课程后多次用吃饭的时间去体认老师所说的“能知之性”,可谓发愤忘食,大家都很赞叹!课程的最后一天晚上,毛先生开心地与老师和留下了合影。
薛老师风趣幽默,课程内容很深还能讲得那么清晰,重点内容也是多角度契入,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所以这次听课是一场极大的享受。能够听到薛老师讲这个课程,我感觉到自己真的相当有,非常幸运!非常薛老师以及为此课程付出的人们!
我上课的四天,一直坐在我前面,一句话也没说,但是我知道很认真地在听。我很、很,愿自己能学习到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水平。
下课后,有些同学找聊天,包括我自己,头脑清晰得很,待人诚挚热情,却没有半分想改变修理你的意思,让人乐意跟她亲近、听她说话。
第一天薛健老师融会贯通儒释道经典,对国学的特色介绍得非常透彻。进而提出各家圣贤经典理论,都共同指向了修止修观求证大道的根本法,其他属加行法。而大学的七证功夫正是这个根本法的渐修径,非常老实安全的正之。在后面四天里,更引领大家对七证功夫的每一步细致地做“求验”。每一个人、每一个求证绝不含糊,都要求通过自己讲出来。薛老师是过来人,讲出来是不是那回事,他一听就知道,“宁将此身下,不把佛法情”,严格把关。五天下来,薛老师把这个根本法,讲得明明白白通通透透,参加这个课程,让我庆幸不已!
薛老师在我们闲聊时通常是独自默不作声,而上课时却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引导真证时总提醒大家要老老实实。平时待人真诚恳切,所以骂起来就不依不饶。老实真切,这是我对薛老师的印象,也是对七证功夫方法的印象。
在这次课程中我亲身感受到了老师是如何在做事上修六度万行的,我被老师那种忘我、慈悲我们的深深的。这五天的课程,老师是心的投入,不但应机的讲故事还声情并茂的表演,有时又毫不留情的敲打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懂得如何做事,懂得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去夫。老师还带领我们去做清理,帮助我们丢掉包袱,让我们身心更容易安静下来进入到课程的体验中。为了把知止说清楚,老师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带我们去体认,又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我们,以确保我们认识清楚。只要有一个学生不懂,老师都会无限耐心的反复带他体验,直到确认学生认识清楚为止。老师从早上九点一直到晚上九点课程结束后,还会继续与有需求的一起聊天探讨到凌晨一两点,他永远都是那么平和、专注的在听。这样的老师我第一次遇到。
在此深深的向薛老师三鞠躬,老师不但言传还用他的行动在涓涓我们如何做事,如何修心养性!!!也一直在默默支持老师,让我学到如何去做贤惠的妻子!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