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被一些人称为“中国世年”,因为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用一种叫购买力平价的方法,计算出中国的P总量2014年底超过了美国。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今年初在《名利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世纪》,试图宣告一个新时代的。
其实,英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用一种叫“国际元”的单位,十多年前就计算出中国P在2015年超过美国。他在中国的一位支持者胡鞍钢一直认为中国P超过美国甚至更早,2010年左右,当时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不久,而中国的四万亿刺激政策正在发威。
中国并不承认。中国还是老二。国际机构和的结论仍然是名义P,并以名义汇率换算成美元来进行比较。另外一些经济学家,譬如担任过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预测,中国P最迟在202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这样的数字游戏,往往也是人算不如天算。2015年中国P增长已经跌破7%,人民币升值结束,开始进入贬值通道。2016年还会继续下滑。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几乎已经被为必然要发生,现在看来可能要等待更长的时间。而中国的百姓和对“中国世纪”的开始,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热切的期待,因为还没有做好准备承担起那么大的责任。而且,“中国世纪”的上空,不应被雾霾。
另一个原因,可以让我们对P总量世界第一的前景保持淡定。起码在过去的一千年,因为人口规模,中国差不多有9个世纪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即使是在的清朝末年,仅仅因为人口规模,中国也能维持最大经济体的地位,只是到了1890年前后才被美国取代。所以,中国P超过美国,放到一个千年历史坐标来看,不过是中国经济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下跌后,反弹到“常态”,而不是“新”常态。
中国经济总量目前占全球的份额,还远未达到清朝的高度。据麦迪森的统计,产出一度高达33%,人口高达37%,那是鸦片战争前的1820年。中国按人均一直都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目前中国的人口规模占全球总人口的18%,按照统计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份额大约13%,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目前还达不到占全球经济的18%。
如前所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全球第一,实际上是中国经济恢复到与其人口规模相匹配的经济常态而已,并不能说明一个国家可以成为世界的领导者。1870年前后,美国P超过英国,没有人说一个美国世纪到来;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前的1936年,中国的P是日本的2.8倍,却面临着的。
与过去35年中国P的迅速反弹相比,放到一个更长的历史坐标来看,今后3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恢复历史常态的“复兴”,更是超越以往基本上是由人口规模决定的地位,成为一个真正富裕和引领世界的国家。这一进程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大。
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不再支持一个高速赶超的经济,而且中国有可能历史上首次失去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美国人口3.2亿,印度12.5亿,中国13.6亿。中位数年龄,美国37.8岁,印度27.3岁,中国36.8岁。中国创造奇迹的发展模式,正在转向印度。中国的人口中位数年龄已经与美国相当,但美国人口增长快于中国,其人口结构更均衡。
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强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其能够在工业后长达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持续增长,它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成为第二次工业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经济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技术进步和管理效率提升的经济。如果说中国的奇迹是短时期内高速增长,美国的“奇迹”是一个长期稳步积累、不断创新的“复利”的奇迹。
中国无法重复美国的道,也不可能花上200年的时间,但经济增长自有其规律。从“供给侧”我们看下美国经济强在哪里:
资本: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和有效的资本市场,并且主导建立了全球金融与货币体系,处于全球资源配置的中心地位。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
劳动力:美国的大学体系不仅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也造就了有创意的人才,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大学和创新体系吸引了全球最优秀的移民。
土地和自然资源:美国本身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关键是美国所拥有的地缘战略资源,通过军事力量、盟国关系,占据了全球战略,控制着全球供应链系统,为本国的生产获取了稳定的供应,同时也决定着全球市场的供应。美国控制着一种新的资源,即信息时代的网络空间和数据资源。
全要素生产率:尽管日裔美国人福山美国联邦制度的“衰朽”在中国很受欢迎,但美国的市场体制、管理体系、创新能力依然无可匹敌。
中国经济规模达到全球第二,是的结果,中国利用了市场的进口需求,利用了目前全球经济的游戏规则,而这个游戏规则是由美国和制定的。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如果继续攀升,实现所希望的“中高速”增长,而且是可持续的增长,需要在“供给侧”重新思考动力在哪里,也需要从一个国际游戏规则的适应者和“搭车者”变成一个参与者和引领者。
从二到一风险诸多。从人类历史上来看,一个国家的实力提升,尤其是快速提升,将会改变全球力量的格局,在寻求新均衡过程中,那些新崛起的大国,直接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往往伴随着战争与冲突。中国追求的是一种有序的再平衡。
从二到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需要向创新经济转型,中国的金融市场需要向全球,这些动作的难度及风险系数很高,花费的时间,要比那些经济学家预期更长一些,这样会更好。(作者为第一财经首席执行官)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