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凤山简历如果你想做行研实习,首先要做好随时加班,经常加班的心理准备。因为带你的券商分析师们似乎除了没日没夜的写报告,就是出去演、调研、开会。
刚开始也是查找行业数据,关注重点新闻以及上指、深指、创业板和行业重点公司涨跌幅,每天按时发日报,推荐股票并点评,周末更新行业数据库然后撰写一周观点。期间也会要求进行企业财务预测,对最新的财务业绩进行分析、点评。
一篇公司快报通常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可以搞定,而公司深度包括撰写、修改和定稿可能需要一星期左右的时间。
做行研的话,最重要的是先用一句话陈述你的观点,之后再摊开来讲,为什么这个东西你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
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你把你的想法投出去,你要给基金经理推荐股票,告诉他哪个股票好,为什么好,为什么别人没有看到我看到的。
一般而言,券商研究所的实习时间至少在3个月左右,然而实习时间越长对研究行业的了解越深刻,最终被留用的可能性也越大。
行研的实习经历对找下一份行研实习非常有益。券商的研究所实习对学历要求基本是研究生或以上,大型券商还要求本硕都是名校。如果你有相关实习经历或者撰写过相关报告的话,学历门槛或许有适当放低的可能。
很多人问research,大家讨论得也很多,发现很多人对equity research的认识有点片面。自己碰巧对这个行业知道得稍微多点,所以说说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个行业历史和现状有些不同,国外和国内的情况也不一样,需要区别和全面看待。当然,一些东西是我自己的看法,不见得都非常正确。我也不是完全雷锋或者为了攒rp就写那么长的东西。我把research 从产品上先分为debt,derivatives和equity的三大类。但似乎常常,前面两类放在一个大的部门里一起做,这一类往往要求好的数学功底,好的modeling能力,其实觉得一些类别的quant也可以归类到这里。固定收益类研究的analyst的确一直地位不高,bonus比例比较固定且不高,我的理解是analyst们提供的是差异化很小的差别,基于数学和model的东西你很难做出比别人差很多的结果出来。Portfolio manager和trader似乎也不大重视他们的分析。自己对这一类了解不多,也没有太多兴趣,所以不多说,要是说错了什么大家见谅,重点还是说 equity research。equity research这个行业可以说由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正式奠定基础,通过对公司的fundamental的分析判断公司的价值,从而给出买卖。做 equity research的部门一般是研究部,做equity research的人一般称为analyst,中文可以叫分析师或研究员。【研究部内部分工】 研究部一般有三类分析师,宏观分析师(他们一般被叫做某投行或某证券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策略分析师,和行业分析师。宏观分析师顾名思义,做有关地区国家经济趋势,货币政策等的研究,一个例子是现在很热的BRIC金砖四国这个概念,就是由GS宏观组提出。策略组主要从产业角度判断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市场的行业或板块冷热,比如他们会超配零售行业,平配电器行业或者关注整体上市概念。宏观和策略组不会直接关注某个公司,人不多,一个地区大概合起来五六个,研究部的大部分由行业分析师构成,他们一般按行业分工,直接cover公司,对单支股票给出评级和买卖。在行业内,宏观和策略分析师往往要求很强的背景,他们往往是top school的PHD,有一流大学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经历,国内的要求一般没有那么高,但也不低,无论国内外,宏观策略的首席的分析师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整个research部分的head往往也从他们中产生。在Global Bank,宏观和策略分析师能做到MD,但行业分析师一般只能做到ED。相对来看,行业分析师就是相对年轻的一个群体,国内硬性要求行业分析师有 master以上学位,global bank一般不要求,但是没有的话,是个劣势。买卖方区别research分buy side 和sell side两类。Sell side主要包括投行的研究所和第三方机构的研究所。buy side包括mutual fund,hedge fund,insurance company,pension fund 还有其它的一些机构 。功能上的区别直观来说就是sell side是忽悠别人买卖股票的而buy side是自己买卖股票的。sell side对盈亏结果并不负责,它们服务于buy side,所以他们要能写,会讲故事,总的来说就是要能忽悠。buy side主要是二级市场买卖股票,也参与一级市场,直接对自己的资金负责,所以他们的压力更大,强调判断,不市场的素质。但两边都很强调好的逻辑和network,尤其是network,这是你能够区别于其它analyst一个很重要因素,也是买方非常看重的卖方analyst的一个因素,因为 public information和基于其的分析能带来的价值不大,只有少数人才能获知的information才是有价值的。sell side也有些为自己的principle负责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的人,一般是trader,相对于以fundamental investment为投资策略的buy side相比,IB的trader一般作market ,speculating,relative arbitrage, 总体上 holding period要短得多。sell side研究所人数比较多,一个行业往往几个analyst一起看,大的研究所一个大的地区能有六七十个analyst,每个analyst还有几个小弟小妹support。所以对行业的研究一般来说比较深入,他们可以称为行业专家。buy side人少些,往往一个人看两三个行业,他们更重于对投资机会的把握而不是对行业的深入理解。当然,对行业的深入理解也是一个把握投资机会的一种途径和非常重要的途径,但充分也非必要条件。具体来说,buy side研究队伍的大小取决于公司规模,文化和市场,大的公司往往分析师人也多,但一个区域市场的研究团队,超过20个的很少。【行业的历史和现状】(美国和中国的情况)在美国,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正式奠定行业基础开始,证券分析成为资本市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70年开始,由于卖方经纪业务的激烈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卖方开始建设自己的研究部门以提供差别化产品。研究部成为销售交易部门的重要支持,成为赚取佣金的重要力量。直到互联网泡沫以前,分析师一度相当有地位和市场影响力。其实,地位也是来自市场影响力和利润创造能力。卖方分析师对于一个投行的意义大约有以下几点:1)最简单直接的—赚佣金:在美国曾经一度是,没有好的研究部的支持,经纪业务很难展。中国现在的情况是:机构的佣金部分,虽然受股权关系的很大影响,但是研究力量是相当重要一个决定因素;2)对投行业务的支持:市场对分析师的一大诟病就是分析师与其服务的投行利益,从这里也能看出分析师对投行的意义,分析师会给公司投行部门客户的股票好的评级基本是行业常识。分析师的市场影响力对投行业务的支持,使得分析师能够从投行项目中分到不菲的bonus。美国现在已经不再是这样的情况,但中国的情况仍然是这样。3)对投行principle 投资或者asset management部分的支持:明星分析师对市场的确能有相当的市场影响力,至少短期上影响股价20%的变动是很平常的。所以随着明星分析师的投资进行买卖操作,潜在的利润相当可观。总之,在互联网泡沫之前。明星股票分析师绝对是华尔街的明星,超然的地位,高收入,广泛和人脉关系。互联网泡沫破裂,随后的安然,世通等丑闻。使得人们开始反观和卖方分析师们在这些过程中的表现,当得出他们是主要的者之一的结论时,分析师的形象,影响力,收入都大幅度下降。分析师和投行分bonus似乎成了美好的历史。同时,出于对卖方的不信任,一些买方开始重视建设自己的研究团队。在中国,证券分析还是个年轻的行业,大约在2002年之前,市场都是坐庄炒作为主流,基于基本面的分析并不主流。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新财富分析师排名,也是从 2004年才开始。所以,卖方证券分析这个行业不仅没有经过丑闻的洗礼,而且是才起步不久,影响力日增,05年之前是熊市,分析师身价尚不高。06年大牛市开始,分析师能给机构带来的价值大增,各大机构都给明星分析师大幅提高收入水平以争夺人才。除了工资和bonus的收入,国内市场有个传统,就是分析师们几乎没有自己不炒股票的,而明星分析自己的portfolio的performance,当然相当不俗。还有别的,不合适多说。至于研究部是front office还是back office,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定位,有些归作back office,有些公司算作front office。分析师的发展径前提是如果你已经做到分析师了,自己cover公司,署名告了。在research部门做support不算。卖方分析师可以一直做到老,做权威的明星分析师。这里插进去一个对卖方分析师评级的介绍。分析师的performance很难量化的考量。一般对他们的评价根据一些有影响力的的排名。国际上最有权威的是Institution investor 简称II,亚洲有Asia Money,国内是新财富。向机构投资者发放选票,有机构投资者对分析师打分,最后根据投资者资产规模加权平均其打分,分行业对分析师排名。这些排名对卖方分析师相当重要,上榜几乎意味着一切--加薪,升职,跳槽到更好的地方,最关键的还是市场影响力。一般来说,行业排名总靠前的分析师,都可以叫明星分析师了。由于投票权掌握在买方手里,买方也是客户,所以买方是否是要更有地位一点,是卖方分析师和sales献殷勤讨好的对象。尤其是即将排名的季节,卖方分析师到处marketing,展开拉票的浩荡攻势。另外一个比较多的是去买方,做buy side analyst。可以去mutual fund,hedge fund,PE等等。卖方分析师还可以改行,改做sales,I banker比较常见。分析师对行业的深入理解和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和上市公司以及和投资者的广泛的network,对做sales和ibd都是很好的优势。还有一个出就是去实业界,做CFO或其它高管。凭借的是对行业和对资本市场两个方面的深入理解。买方分析师出就窄多了。一般来说,选择做买方分析师的时候,都是为了能将来做投资。Hedge fund manager, mutual fund manager, 或者其它机构的portfolio manager。(注:分析师不是成长为fund manager的唯一途径,另外一个很大的来源是trader。这个主要看fund采取的investing strategy)在没有做到可以直接投资分配资金的人的时候。买方分析师一般都只在买方的圈子里跳来跳去。也有买方分析师又去卖方的,但是很少。这个一个方面是因为买方分析师平均来说比卖方的更有资历些。还有就是当你做惯了被人服务和拍马屁的对象的时候,是不大习惯再去服务人家,拍别人马屁。所以,卖方分析师是个更安全的起点,未来更多选择。但是买方分析师门槛往往更高,如果你的理想是做投资,那么直接去买方当然是更快捷的径。机构比较卖方国际上总的来说UBS,ML,GS的研究比较强,buy side的研究不为所知,所以其水平难以衡量(performance和研究力量有很大关系,但不全由研究水平决定)。但是,从中国的学校要人去非大中国区作equity,基本不大可能。equity research当你做到分析师之后,你的工作的1/3,就是和上市公司沟通交流。自己人当然更多network,也当然更容易感觉亲切。所以,的情况。Global Bank中只有GSGH和UBSS有license在国内做A share的sell side research。有些公司说是招research analyst,但如果在国内做,肯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equity research,。内资机构里比较好的卖方研究所有CICC的,中银的,中信的,申万的,国君的,招商的,国信的,光大的。新财富对研究所去年的排名是国君,申万,招商,国信,中金/中信今年的排名中信,申万,国君,招商,国信。中金掉出了前五。但是Asia Money的排名 CICC今年取得了好成绩,第一次排上第一,超过GSGH,UBSS等等。我的理解是,在这种大牛市中,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更看重对新热点的挖掘,对信息的获取而非对基本面的深入把握和持续严谨。相对于外资行,CICC研究能从中国的企业哪里拿更多一手的资料和信息,更多是一个rumor centor,所以CICC 06年能赢过它们;但是相对于国内其它研究所,CICC研究员功底更好,分析能力更强,但是挖热点,挖新牛股,拿第一手消息的意愿和能力都不强,CICC的sales对国内机构不够那么重视也是一个原因,所以其它券商在这类排名上赢过CICC。出于一个应届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一下公司选择:GSGH 现在对A股的研究做得并不是很好,UBSS还没完全起步。如果一个应届生去GSGH或者UBSS,是从BA做起,没有master应该比较难升到 associate,master要升到associate需要3年。associate是你能够看几个公司,署名告的基础。看地区的整个行业的,一般都是VP以上。从毕业开始,顺利的线年。硕士去CICC直接做associate,现在的年景,加上bonus收入应该比去GSGH做BA稍微多一点。一年往往就可以直接看些公司。因为CICC人少,不少还往外行跳,所以新人出头的机会多,说不定很快就能看一个行业。相对而言,个人觉得CICC是比GSGH,UBSS更好的选择。中信整个公司实力强,发展趋势好,收入水平高于其它内资券商。但其研究部以挖人的形式,使其排名一举大幅度提高,但是公司文化尚未融合,对新人的培养机制还没建设好。另外,人员流动性差,因为研究员都是大牌,中信的薪酬在国内仅次于CICC,不会流到别的券商,年龄比较大的研究员往往不原意再去买方。中信的大牌研究员英文总体又不是那么好,流动不到外行去。所以,在研究部这个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地方,新人出头很难。国君研究所network很强,但有类似流动性差,新人难出头问题,但相对中信,国君的entry level薪水低了不少,所以吸引力更显不足。这两个地方,做到署名告看行业,平均大约要2年以上,现在的情形估计更长,运气好除外。相对而言申万和招商平台和中信国君比并不差,人员流动性好些,新人成长和出头机会多些。所以似乎是更好的选择。国内的买方的话研究实力不容易观察。但是业内比较的是易方达的研究是最好的。总体来看公司,业界比较的标准是首先看股东背景,然后看资产规模,再然后看投研团队,再然后看其它一些别的因素。于是,银行系的基金由于其强大的股东背景,不愁衣食,业界普遍看好其发展,事实上银行系基金成立时挖人的能力和之后资产规模扩大的速度也使得它们显得很耀眼夺目。但银行系也有问题,一股独大和国有银行的薪酬体制使得大股东下基金公司对投研人员的激励不足,在牛市存在人员流失的可能。现在三家银行系中,工银和交银做得好些,建信投研差点。其它的基金中,目前处于第一阵营的大概包括的嘉实,华夏;上海的上投,海富通;深圳的南方,博时;广州的易方达,广发。买方往往人少,所以不存在一个萝卜一个坑,别人占着你就无法出头的问题,如果应届去工作,一年后往往可以看行业。这些公司中,应届的发展(也就是从毕业到成长为基金经理的速度)以嘉实为最慢,易方达广发最快。193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不朽著作《证券分析》(Securities Analysis)第一版正式出版,宣告证券研究从一门荒诞不经的江湖手艺,成了一门拥有科学标准的正规行业。《证券分析》一书此后修改了四次,但目前最流行的仍是1934年的所谓“经典第一版”。虽然这本书中涉及的绝大部分定价模型都已经失效,但其根本立足点被完整地继承了下来:证券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财务报表的研究以及对未来经营情况的预测,找出被市场低估的证券,并推荐投资者买入和持有;与此相反,那些被市场高估的证券则应该被剔除在投资组合之外,甚至是被卖空。与大多数中国投资者想象的不同,华尔街的证券研究从一开始就不包括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技术分析只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段很短的时间内流行过,并且在《证券分析》第一版的序言里就遭到了格雷厄姆的无情。格雷厄姆的著作从根本上了技术分析,直接导致它被淘汰出了历史舞台。今天,在华尔街的确仍然有人画技术图表,但他们的人数只是基本面分析师的百分之一左右,而且在江恩逝世之后,从来没有一个分析师是因为分析技术图表而成名的。华尔街当然也重视所谓的“技术信息”(Technical Information),但那是指短期内的供给需求、成交量等市场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根本不属于研究部门,而属于交易部门。此后的二十多年是乏善可陈的,因为美国大股灾结束之后用了二十五年才恢复原先的高点。在1950-1960年代的大牛市行情中,中小投资者进入了市场(多半是通过Merrill Lynch或类似的零售经纪机构),股票和债券的投资者基础被骤然放大了,所有的投资者都需要信息。于是,许多第三方研究机构诞生了,他们如同今天中国的股评家或证券分析网络一样,提供着大量千奇百怪、经不起推敲的研究报告,有的是根据扎实的基本面研究,有的则是对未来信息的捕风捉影。大型的投资银行和基金都有自己的研究部门,但他们离市场的中心很远——附带说一句,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当一个分析师离市场太近的时候,他就无法做出冷静的判断了。1970年代之前,证券分析仍然是一个乱糟糟的行业,虽然已经有了切实可靠的定价模型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但这个行业太零碎了,缺乏大机构的力量。但是在著名的“五月日”(May Day)之后,监管部门允许投资银行和经纪公司在交易业务上展开激烈的价格战,交易与经纪费用一降再降,机构投资者在选择交易商的问题上也越来越挑剔了。这样一个发生在交易业务上的重大变革,竟然直接促进了研究业务的发展壮大,恐怕是任何人都没有预测到的。理由很简单:既然大型投资银行必须与中小经纪公司争夺有限的交易业务,那么怎样才能体现大型银行的优势呢?除了为投资者提供更小的价差(Bid-Ask Spread, or Bid-Offer Spread)之外,恐怕只有研究报告最能体现一家公司的个性了。于是,研究部门居然成为了投资银行销售与交易(Sales and Trading)部门最有力的支持者,如果没有这个部门,许多交易员和销售人员恐怕根本拉不到任何业务。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和养老基金自己的研究人员是有限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卖方研究人员提供最新消息、对利润的预测以及与上市公司领导层接触的机会。久而久之,买方和卖方的研究部门都发生了显著的质变,一个越来越倾向于决策——也就是最终做出买进或卖出的决定,另一个则越来越倾向于支持——也就是为决策提供一切准备工作。现代证券分析行业的格局就这样形成了,此后虽然有一系列调整,却并未伤筋动骨。除了握有资金的买方分析师和握有关系的卖方分析师之外,还存在着一种经常被忽视的分析师,即所谓“第三方研究机构”的分析师。在2000年之前,这类机构中最著名的有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穆迪(Moodys)和费奇(Fitch),即所谓“三大评级机构”;此外,晨星(Morningstar)和Lipper也是不可小视的力量,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共同基金进行评级。证券评级听起来是一项非常神圣的工作,实际上却被一系列死板的模型控制着,评级分析师根本不像买方或卖方一样具有预测和创造的,他们的任务只是事情不要变的更糟糕而已。至于基金评级,对于糊弄中小投资者来说已经够用了,但对真正的大投资者来说,根本无须相信,也不可能相信。结果,所有评级机构的待遇都比较低,无法招募到真正出色的人才,而且被视为一个死气沉沉的行业。但是,自从2000年网络股泡沫破灭、2001年安然破产和2002年世界通信破产之后,卖方分析师已经变的声名狼藉。其实每个机构投资者都知道,投资银行分析师与银行家、互相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没有预料到事情会变的如此糟糕。此后直到2006年,卖方研究部门一直在司法调查和行业自律的重拳打击之下,只要粗略地看一看SEC的处罚就知道,许多分析师的银行家或者从银行家口袋里拿钱的分析师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在丑闻之后,买方突然恐惧地发现,他们已经找不到值得信赖的人了。即使卖方研究部门还能恢复元气,谁能他们不再呢?另外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是,今天的卖方分析师的水平比十年前大有下降,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刚刚从商学院毕业的年轻人在两三年内成为位高权重的分析师,整天被上市公司老板们灌着米汤,并接受着“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教育,你能够相信他说的任何一句话吗?一些真正优秀的分析师离开了卖方,成立了新的第三方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不以评级为目的,他们只是受雇于客户,客观地撰写研究报告,然后客户“买进”“持有”或“卖出”。他们的薪酬不依赖于银行家的承销收入或交易员的交易佣金,仅仅依赖于自己判断的正确性。某些规模较小的买方或卖方也成立了类似的研究部门,它们的收支完全,例如Stanford C.Bernstain和Prudential Equity Research就是其中的翘楚。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Bernstain从第三方研究中赚取的数字相当惊人,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它真的将转行成为一家研究机构。尽管如此,诚实的第三方研究仍然是偏少的,所以买方内部共享研究的事例越来越多。买方分析师发现,他们自己召开获得的新信息,甚至可以超过与卖方开会获得的信息;一些研究能力极强的基金可以用研究报告换取别的基金在某些业务上的忠诚合作,或者干脆直接收钱。不过,买方之间的合作有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那就是他们的人数实在太少了。一个管理100亿美元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的资产配置基金,可能总共只拥有五到十名全职分析师(基金经理除外),还比不上任何一家中型投资银行一个行业小组的人数。即使买方有足够的人手,与上市公司直接建立联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这件事情很烦人)。现在我们可以看的比较清楚了:买方、卖方和第三方的研究部门各有各的优点和弱点。买方的优点是他们掌握着绝大部分的资金和最终客户,而且他们的利润几乎完全依赖于投资决策的好坏,所以他们的分析师异常谨慎,水平往往高于卖方;但是,买方的人数之少使他们不可能完成任务,如果他们真的完成了任务,成本也是惊人的。卖方的优点在于他们与上市公司长期建立起来的深厚联系,而且他们拥有充足的人手,其研究部门和交易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增加价值(与投资银行部的互动已经被法律了);但是,卖方研究部门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既然他们要依靠交易部门支付工资,那就不可能性。第三方看似具备了完全的性,但是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而且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总人数相当少,至今仍不是一支真正可以依赖的力量。十年或二十年之后的证券研究行业将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唯一可以肯定的结论是:现存秩序不可能继续维持下去。以卖方分析师为骨架的证券研究秩序仅仅是1970年代以后华尔街变革的结果,而另一次变革早已于2002年开始。至于今后第三方机构究竟能否成为主流,买方分析师能否变的更加活跃,或者说卖方分析师作为一个整体还能否继续存在下去——我只能说,都是一些难解的谜题。如果谁真能预测到确定的未来,那么他一定将成为传奇人物了。
不知不觉六个月过去了,当时在刚开始过来的时候觉得六个月特别长,现在回头看看眨眼就过了。六个月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只做一件事情。我很感谢在券商行研的实习经历,也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小伙伴们。我实习的部门是券商的行研组传媒团队。
点评报告主要有年报点评、公司公告点评等。上半年实习主要接触的是公司年报点评,年报点评有自己固定的规范格式,一般分为公司主要财务数据摘要,年报突出业绩成就,公司1-6个月近期看点和风险提示、股价预测等。其中重点的部分是近期看点和股价预测。近期看点一般要看公司最近有没有强IP作品、有没有兼并收购等动作、有没有与其他公司签订合约达成协议、公司近期有没有解禁压力等,综合上市公司基本面和技术面等多个因素。股价预测是根据现金流模型,对公司业务进行分拆,估算利润率和成本,对公司股价进行预测。
公司公告点评一般与公司收购公告、重组公告等相关,要求时效性强,点评突出重点,结合公司最近的业绩表现,最后给出评级。
深度报告与点评报告不同,要求篇幅较长、逻辑性强,观点突出。深度报告可以分为行业深度报告与公司深度报告。
行业深度报告要求对行业中某一细分领域有较为深刻的研究和分析。比如针对影视行业的付费视频领域,或者IP衍生品领域。按照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一般有海外同级别公司对标分析、国内发展现状、领头公司各竞争优势分析、推荐个股等逻辑框架。前两项看似简单,却很容易写出材料的堆砌,缺失分析师自己的观点。比如付费视频领域目前的国内发展现状,单单从用户数量、用户增长率、受众分析等角度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付费视频为什么这几年开始受到关注?之前是什么样的存在?付费视频崛起的原因有哪些?在付费视频崛起的背后是不是知识付费浪潮兴起?还是消费方式的升级?付费视频在我国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付费视频火起来之后有哪些相关行业也一起带动?付费视频的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在撰写某一细分领域报告时,先要能提出问题,问自己所有可能被提问的涉及这个话题的问题,然后从所搜集的资料中找到答案,从而形成自己的逻辑框架,而不是简单地事实罗列。要注意我们的报告的对象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而这两者最关心的是盈利问题和商业模式,在撰写任何报告时都不应忽视这两个问题。
公司深度报告顾名思义,则是对某一上市公司进行深度分析。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发展的核心优势,而且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对于影视行业来说,前两年资金比较紧缺,大家都在炒资本,用资本拉动公司发展;近两年则是IP热,大家都在争好的IP资源。对标迪士尼、环球等影视巨头,我们发现好的IP是影视得以成长的源头。一个好的IP可以发展成为超级IP,比如超级英雄、比如加勒比海盗,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可以推动影视内容的产生,影视内容可以进一步带动电视剧、漫画、动画、玩偶、主题乐园等衍生行业发展。对比国内,我们发现除了耳熟能详的喜羊羊、熊出没、鬼吹灯等国内IP,少有影响力巨大的IP。资金可以找投资方、、私募等投资,演员可以重新打造、重金聘请,但是知名的IP作品却是不可多得。因此我们的分析多是集中在IP作品以及有没有可能打造现象级IP的出现上。
公司的深度报告与公司点评类似,中规中矩来写也是按照公司发展背景、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未来看点等几个方面,但是与行业分析不同,每家公司都有每家公司的特点,业绩分拆和主要利润来源也有不同,公司投资风格也有不同。有主要做电视剧的稳扎稳打型,也有投资电影业绩波动较大的类型,在平时要多关注相关新闻,对公司形成一个基本的印象。
日常事件点评来源于每周热点、日常生活。比如欧洲杯期间我们会关注相关的体育类公司,诗词大会我们会关注文化热点公司,小黄车等共享单车的出现我们也会写一个相关点评。此类点评一是时效性强,二是观点突出,推荐个股。
分析师不仅要了解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也要了解技术面,股价是未来的筹码,当然也要了解市场投资者的喜好和大盘的走势,选择是推荐白马还是黑马,大盘还是小盘。以及近期有没有相关政策出台,会对影视行业造成什么影响。
个股推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看公司业绩,业绩分拆;公司对赌利润及指标;解禁盘/大股东减持计划;技术面等因素。往往一支票我们要延续3-6个月,观察股票的价格波动,判断自己推票的时期是属于上涨前期、上涨中期还是上涨末期,未来会不会下跌等。在推票时要假设对象是投资者或者上市公司,突出重点进行分析,抓住投资者的痛点,而不是面面俱到。
一周重点包括下一周的热点事件,比如公司并购、重点协议、年报披露等,要对事件做好记录,提前搭好框架,以便能把握事件的时效性。
作为分析师,参加演与反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参加演时,上市公司会对自身做一个全面详细的介绍,对自己的优势进行分析,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和兴趣。除此以外,投资者的提问也很重要,作为一个实习生,往往对公司了解不够全面,投资者的提问有时是加强对上市了解的利器,也可能是投石入湖,提到关键问题。
不同公司演风格有很大差异,有企业年会一般星光璀璨、也有在会议厅举办朴实无华,也有在公司会议室举办,在参加演之前要对公司进行基本的了解,提前写好相关背景材料,做到有的放矢,不致匆忙。
分析师的日常工作非常繁忙,有各种演与反演的邀请,还有日常报告的撰写,还有各种深度报告的要求,以及维系与客户的关系,组织各种调研邀请。在繁杂的诸多事务之下,静下心研究、分析、撰写报告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分析师的工作本身也是对内对外的结合,研究报告要有新意、对外宣传也不可少。
作为实习生来讲,在有限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进行反思和总结常重要的事情,对于了解行业分析方法、了解上市公司都非常有利。利用每一个撰写报告的机会,加强对相关领域的思考,最好形成自己的观点,与分析师多交流,能够有效提高自己。
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讲。我认为长项决定方向,短板决定平台。从客观来讲,我做的实习都是和行研有关,也做过并购和PE,但是我去到的平台没有现在这么好,所以会最终选择行研。主观来讲,有很多offer的话,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一直走下去。当然可能也需要一定的过程,比如我喜欢投资,想去买方,但是我现在确实对于这个行业不了解,因此我需要从行研开始做起,对这个行业慢慢熟悉起来。如果没有明确的爱好的话,一个方法就是资本去向哪儿,就选择哪一项职业。比如我们知道上市公司、基金等公司赚钱比较多,就可以去向这个方向。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是,我选择行研,是因为可以跟董事长、基金公司等方面联系比较多,我相信能从他们身上收获很多东西,这些也对我今后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说行研压力很大,其实也不尽然,我的单位昨天在六点钟的时候,行研部门的员工已经离开了,但是并购部门的员工还在集体加班。我们可能不需要那么多加班,可以把活带回去做。但是另一方面,必须要出活。要求的是智,不是时间方面的东西。我们做行研的需要经常出差,做演,那个压力更多的是内在的自己给自己的压力,说我一定要完成这一单。然后讨论缓解的方法。我认为最大的还是你的兴趣爱好支撑自己,把这个事情做进去。还有就是我比较喜欢看电影,我可能就会把近期的电影看个遍,然后看完了接着写报告。确实卖方行研压力会大一些。我前段时间推一只股票,报告都写好了,但是4号就熔断了。熔断了恢复也没有问题,关键是在所有股票都在跌的时候,这只股票却一直在涨。因此我的估值体系就全乱了,这个时候的心理压力常大的,这份报告几乎就没有价值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看天吃饭。
关于研究分析的主要内容,看行业要看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可以知道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有多大。接下来是看他的增长速度,可以知道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否能在近期内有迅速的发展。接下来是看市场份额,看这个公司自己的市场份额和主要竞争者,来判断公司是否有很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紧接着是看这个公司的收益率,也就是销售部分的指标,看是否会有很大的盈利空间。最后是看资产结构,判断这个行业及其公司是轻资产的还是重资产的公司。
虽然我CFA、FRM等等都考下来了,但是说实话,都是兴趣。在美很看重CFA这些证明,但是国内的券商基本上都不怎么看。不仅是CFA,其实也不一定非要要求CPA和司考,这些都是次要的。真正有用的,只有证券从业资格证。但是实习常重要的,他证明了你能在这个行业里干活,也就是能出活。所以如果要我选的话,我会选实习。有人说找工作性别歧视也会非常大,我有一点不一样的看法。我们部门今年招人,除了一个人以外全是妹子。所以性别上的问题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严重。当然做行研也看不同的行业,比如说做建筑建材,这种比较宏观的东西可能就需要男生。但是组这类的,对于性别和专业的要求就不太高,机会也不少。反正实习生的话,一般就是写报告。
可能因为小老板也是刚入职的新人,自己并没有做一个板块,一直在帮老板打下手,写一些月报、季报、年报,再有就是首次覆盖报告和深度报告,我作为大老板下手的下手,处于食物链的最底端,很多时候大老板或者客户需要哪些资料就要立刻整理一些资料,不分时间地点,大老板布置给小老板,小老板不方便的时候都会给我,然后ta做补充,说实话,我觉得作为实习生我还是挺乐意接受任务的,只是让人很崩溃的是明明手头上还有好多事没有做完,老板那边还会催,但是还是要优先最着急的新来的任务,或者刚加完班终于把某个任务做完准备回家,老板一个微信截图就只能坐下继续加班,24小时随时候命的感觉让人有点不舒服,可能刚开始最难接受了,因为本来刚经过一个不算忙的学期,突然事情总也做不完有种心累的感觉,而且好多事情还没上手一切都得重新来,显得一些手忙脚乱,尤其是需要到彭博查数据的时候,以前也没用过,只上过一次培训就要开始完成任务,一个数据要花好长时间才会找到,这种状况大概持续了两个月,基本上很多要做的都做过了,到后来日常的工作上手了做事效率提上来了,而且很多底稿自己也会做一些方便下次写报告。
接着就是research做的比较多,通常就是不同国家的行业对比,这个最关键的就是找数据、搜集资料的能力,有时候会在不同的渠道找到的同一个指标数据却不同,会让人一些困惑,关于这方面我收获最多,学会了怎样整理research的资料,因为资料是给老板看的,就会有很多细节的要求,没有做过研究的可能会不太在意这些,做出让老板满意的资料整理是获得老板信任的第一步,有困惑的地方需要说明,把找到的资料都标注出来,不要告诉老板你找不到,人都是喜欢做选择题而非填空题,把自己找到的都列出来,最好给出自己的参考意见和理由,剩下的让老板做决定。
做行研实习非常能磨练人的耐性,当很多任务同时下来,需要自己抽丝剥茧式理清思,没有耐心的可能这种时候就放弃了,无数次想放弃的时候都会劝自己干完这一波就辞职,但每次干完又觉得自己还能,关键是我在这里遇到的人都还挺好的,虽然自己也有失误被老板骂的时候,但我挺欣赏这种工作认真又很有进取心的人,还是忙比不忙要有意义些。
实习的话我觉得做什么行业都可以,方法步骤都是相通的,但是真的要工作的话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没有兴趣是无法耐着性子研究的,更不要说会研究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小朋友:做日报+周报+月报,更新数据库,找数据整理资料,学习wind、Bloomberg、CEIC数据库使用
其实从工作内容就能看出,正式员工除去自身对行业认识有深度之外,服务买方、维持好与董秘关系也很重要;资深实习生基本向正式员工看齐;小朋友当然要强调自己吃苦耐劳能搬砖!愿意加班,找数据要快要准,office要用得好!这些都是基本功,做好这些基础工作之外,培养自己对行业的认识熟悉行业分析框架和分析思
一切紧跟市场走!现在央行喜欢周末加班放消息,公司喜欢晚上发公告,也就决定了做行研要做好加班熬夜的准备,辛苦是必然的。
一入卖方深似海,从此只为新财富。当然也有人指点过:做二级市场谁还看基本工资,自己炒股啊。不过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从行业新闻开始看起,看本team的过往报告,自己尝试建模,熟悉各种订购的数据库,然后自己做数据库,做成可以发出去的产品,定期更新,偶尔上手帮老板写写报告的底稿。
杂事很多,光client request就可以忙到爆炸。各种活动需要频繁和上市公司保持联系,保持良好关系。公司的corporate access很弱,主要靠自己
小可爱们好鸭~我是琴琴,今日分享来自一位美丽优秀小姐姐,高智商的她曾连跳两级,获得港中深全额学金,多份高质量实习,听听她对行研领域独到的见解吧,内附干货不要错过哦
首先非常感谢LALA约稿~本文的初衷在于:给刚刚步入职场的萌新小白们分享权益市场结构及职业发展价值,并分享自己在行研领域相关的实习与面试经验,希望与优秀的大家多多交流共同进步!
我本科就读于魔都某211数学系,曾早读一届连跳两级,在有幸获得中文大学(深圳)金融工程硕士项目全额学金后打开了金融领域的大门,目前实习过的公司包括【中信证券】、【浙商基金】、【华泰证券】等
在拿到研究生offer之前,由于理工科专业实习氛围不浓且课业压力较大,我并没有金融领域相关的实习经历,仅在互联网公司做过数据分析类的实习
因此,在找第一份金融实习的过程中我也曾非常迷茫,最后在小伙伴们的推荐下选择了【行业研究】作为自己第一份实习的方向,并顺利拿到了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兴业证券、招商证券、中银国际等多家券商的日常实习offer
这里非常感谢当时夏令营认识的小伙伴们的热情科普与帮助(给邓总/天睿兄等大佬疯狂打call!)因此,非常对自己职业方向还不明确、不知道如何开始实习的童鞋找身边的实习大佬们多聊一下,相信这些热情的大神无论是在职业规划还是面试经验上都能给予你很大帮助,若是你运气好且自身足够优秀甚至还能斩获内推的机会~
众所周知第一份实习往往是最难找的,由于没有过往实习公司的信书,带教老师只能通过你在学校的经历来判断你的多方面能力。然而,校园内的经历无非就那么几种——高GPA、负责人、竞赛获、科研项目等等…诚然大家的经历都非常优秀,但这个行业永远不缺的就是优秀的人,而面试官在浏览简历的过程中停留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5s(亲测我在帮实习公司老师筛简历的时候可能一份简历就看10s,因为简历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大家的简历一定要逻辑清晰,突出重点,不需要花里胡哨的模板,这里安利一下【超级简历】(不是广告!亲测好用),模板简洁明了且可以设置一页纸自动排版
此外,大家突出和投递实习岗位相关性大的经历,即使不是实习经历也能成功引起面试官的兴趣。举例而言,我在投递某券商环保公用事业组时候就在简历中着重描绘了我的一份题为“环保回收进校园 校园垃圾回收系统价值测算”的科研项目经历,虽然相比这份经历之外我其实还有更多出彩的经历,但面试官往往还是会对他熟悉的领域更感兴趣。果然带教老师在面试的过程中就重点对该经历进行了提问,而早已有所准备的我必然也是对答如流,因此顺利通过了面试~
在其他的几场面试中,面试官除了校园经历之外还会提问你对于该行业的看法,例如“你怎么看伊利蒙牛的竞争/怎么看待疫情之下对互联网行业的影响”,更甚者会直接给出一个课题,给你一个礼拜的时间准备制作PPT,然后前往公司进行现场答辩汇报。这里提醒各位,面试官在和你聊天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给你挖坑,请大家认真思考后谨慎作答!
例如我在面试传媒互联网组时带教老师询问我平时用什么软件听音乐,我说QQ音乐和网易云都用,于是老师就给我布置了一个QQ音乐与网易云对比分析的课题,要求说明清楚QQ音乐与网易云音乐的用户流量、内容/算法运营、变现模式等的不同,并可提供个人对公司未来发展与投资价值的观点。当时的我通过搜集相关数据、查阅相关研报,最后基于前人的研究结合个人观点制作出了一份精美的PPT,从而获得了带教老师的认可
以上主要是在无相关实习经历情况下的面试经验,如果你已经在xx券商/基金公司有过实习经历,那么恭喜你离offer又更近了一步!
这里还是以行业研究为例,如果你在前一份实习中攥写过行业研究报告,那么在面试前请回顾一下通篇报告,因为老师在面试时必然会问及你在过去的实习中都有哪些收获?这时你就可以表明自己攥写过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并从类似“行业背景+产业链概况+行业驱动+未来趋势“的框架对目标行业进行介绍,谨记逻辑清晰并予以数据支撑
此外,大家可以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记录工作笔记,记下每天的工作内容及实习,这样在一份实习结束后想要写简历/回顾时便有迹可循
一份实习的体验好与否往往和带教老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幸运在我实习以来遇到的老师都特别的nice——十点以后不用加班,日常请奶茶请吃饭,最重要的还常愿意带实习生,愿意将自己多年来在行业方面的认知及积累传授给我们
一般而言,在刚开始实习的时候,考虑到实习生经验不足关系不够熟悉,老师们往往会先布置一些简单的日常工作例如整理数据库、制作PPT等等。不少实习生可能会觉得这些work过于dirty从而对于工作的兴趣。但在我看来,只有我们以相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这些技术含金量没有那么高的工作,带教老师才能看到我们的工作态度,从而循序渐进地布置一些更加有价值的工作
就像在一次面试中,一位老师对我说的那样:“我看你早读一届跳了两级,那智商肯定不错的,但是我们这里工作的人普遍智商都很高,所以我们在招聘时其实更看重的是实习生是否靠谱,是否愿意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这样我们才放心把价值大的工作交予你们”
因此,只有当你对于琐碎的工作也能高质量甚至超出他们的预期时,老师才会逐渐认可你,从而放心地年报/季报点评、撰写深度研究报告等高价值的务交付你。有的时候,“靠谱”的特质相比优质的实习经历往往更能抓住招聘者的心
当老师给你布置工作时,可以反复确认工作需求以避免出现理解偏差。不要因为怕显得自己很蠢不好意思询问就回复“嗯嗯好的”然后埋头苦干,这时的老师内心os可能是“这个菜鸡到底有没有理解我在说什么…”你要相信老师见过的菜鸡不止你一个,虚心请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具体操作可以表现为:“老师我确认一下需求哈~您的意思是我先从上找到相关数据整理成的格式,最后按照分类做成的结果是么?”这样一来不仅能确定自己没有理解偏差,同时也给予了老师老师我这边解决问题的框架,让他留下我逻辑性强的好印象
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汇报进度,避免出现方向性错误,汇报的同时带教老师也能清楚的get到你的进度安排,同时表明你没有在摸鱼而是在认真工作
如果老师当天没有给你布置工作,可以主动询问是否有可以支持的work而不是默默划水,毕竟谁都喜欢积极主动的人不是么~
第一类是资金提供者,包括个人投资者,海外主权基金,以及企业设立的产业基金等等,这是整个市场资金的来源,来自于企业、住户、家庭
第二类是专业投资机构,即整个投资市场最为核心的部分,他们主要募集资金并将资金投给他们认为会具备未来价值,未来能给股东带来溢价的企业
a.金融服务中介:在一级市场中主要是FA(Financial Advisory)财务顾问/投行,在二级市场中就是大家常见的投资研究的服务机构,例如中信证券
在企业没有发行到之前,我们称其处于一级市场/私募股权市场;在企业进行了IPO上市之后,我们称其处于二级市场。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一级市场一般要求持有投资者数量不超过200人,二级市场则对投资者数量没有要求(即割不完的韭菜/斜眼笑)
一级市场中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可能是轮,一般是一些初创企业募集起始资金,用于项目前期的团队组建和日常运营,通常资金募集量比较小,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对于轮,一般都是由个人或基金进行投资,我们称其为投资人,比较著名的有徐小平和李开复
其次就是A/B/C/D/E..轮的融资,一般是企业在经历了轮,初具一定规模之后,找到一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融资,我们称其为VC/PE
VC(Venture Capital)指的是风险投资,对风险的偏好较高,一般投入偏前期的项目(营业额/EBITA较小,甚至还未实现盈利),旨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并协助管理,潜在回报率也会更高
PE(Private Equity)指的是私募股权投资,一般投向相对成熟的企业(营业额/EBITA都达到一定的范围),如拟上市公司,风险和回报相对VC都更加保守,但单个项目投资规模会更大,一般旨在协助投资公司进行上市然后实现套现推退出
以上是资金方面,就服务方面而言主要是通过FA(Financial Advisory)财务顾问,其核心商业模式是通过衔接项目和资方提取佣金及服务费
③投资机构从私募股权基金转变为证券公开市场的投资基金,包括保险/资管/外资机构,如易方达、平安、阿联酋主权基金、BlackRock等
在IPO完成之后,企业可以通过进一步稀释股权或其他方式再次向市场融资,即再融资和并购,这些业务也是由一级市场的投行来负责
最后我们来讲一下大家最关心的部分:权益市场中的职业发展机会。正如我们前文所说市场中一共有四类参与者:资金投资者、投资机构、投资中介和公司
其中资金提供者就是金主爸爸,我们作为刚毕业的学生肯定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当然如果你家里有矿那就另当别论,因此我们主要的机会就是在投资机构/投资中介/企业之间。
投资机构主要包括公募基金/保险公司/资管公司/外资机构,其马太效应严重,其中头部机构具有很大的资金规模、很强的市场资源和投资回报(可以收较多的管理费),这也是的同学(清北复交藤校的dalao们)都很想去的地方。但投资机构但对个人背景及专业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大家投入一定的精力准备,具备相关的实习经历和技能
Ø可能大部分人刚进金融圈的时候都有过一个投行梦,投行就是属于投资中介的范畴。投行的回报收益相对而言是比较高的,在企业上市的过程中给予投资中介的佣金份额是投行律师会计
但如果你想要进投行,你必须做好迎接早上五点太阳的准备,项目期间连续的加班赶deadline、动辄百小时的单周工作时长对于投行人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同时投行的工作对于精细度的要求也很高,必须精确到每一个标点符号和字符。在招聘要求方面,学历+CPA+保代+司法已经成为了投行人的标配
Ø 除了投行外,证券公司的研究部门也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职业方向。行研分析师的工作强度也是比较大的,主要工作是撰写研究报告(行业报告、公司研究、日报周报、会议纪要等)和向买方爸爸进行演,能在短期能沉淀研究逻辑及快速学习的能力。在招聘要求方面,对学历、财务及相关实习经历的要求较高,部分研究员后期会往买方/投行/PE/VC/对接的企业跳槽
最后是企业,企业中与金融相关的除了财务部门之外,还包括投资者关系管理(Investor Relations Management/IR)、董秘等,这些岗位对求职者的要求都比较高,一般都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后可以选择跳槽的方向。此外,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部门也是应届生们潜在的发展径,近期火爆的商业分析也是属于战略部中的岗位。战投的主要工作是进行专题研究(调研、阅读研报招股书、产品解读),招聘要求为学历+高匹配度的实习,偏好深入思考善于总结型人才
感谢小姐姐干货满满的分享,不得不感慨这也太强了吧!也愿大家多多学习思考沉淀,早日找到热爱的工作,冲冲冲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这一行:好奇心重的人!能在Bloomberg Terminal 坐一天 吃饭眼睛对着屏幕也能吃得下的人!有耐心的人!倾听力强的人!有想法的人!敢于跟街上的人持对立观点的人!敢于表达的人!敢于认错的人!有创造力的人!
正在行研实习,主要任务就是隔三差五做日报(17:00-22:00);每周或不定期更新组里的各种数据库;
3.其次你要对你看的行业有一点了解,做足准备再去面试;(行业里面的公司pe如何,怎么盈利的,你们组看的是哪些行业)
体验就是:亚历山大,无时无刻都有压力,一个报告又来了。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就想着昨天晚上写到哪里了,今天能写到5.几,什么时候能写完。。。想着哪个数据库传到我这里需要更新了,想着今天该我做日报不。。。
在某top2券商实习,内容就是大家说的那些大同小异,体验就是两个字:辛苦。不管我是在晚上12点还是凌晨1点把做好的东西传给领导,他一定都没有睡。然后如果比较晚,他收到文件会让我去睡觉,他继续忙,所以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每天几点才能睡。所以就算再累也没什么怨言毕竟领导都在忙然后让你去休息。。我觉得我可以去回答比你牛逼的人也比你苦逼是什么体验。。。
记得做实习生的第一天领导就问我为什么要做行研,女生做这个太辛苦了,身体会受不了。做了才知道领导不是说着玩的。。。。
不过我目前每一天都很开心,因为领导人好啊,做的不对的地方都是耐心的讲,从来没有生气或者不耐烦,可以说是一枚暖暖的boss~会很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变成boss那样牛逼又温柔的人。
learning curve 很不错,跟一个好老板可以学到好多东西。作为技能,玩excel的技术与日俱增
应届生要想进入买方,基本上需具备硕士学历。知名的大买方甚至会要求具有北清复交上财浙大这些目标院校,海外藤校等教育背景。大的基金/券商通常会在国内和海外的目标院校开招聘宣讲会,可以从官网/号查下以往的宣讲会情况,大概也就能判断想去的公司有哪些 target school ~
拿到正式的全职offer前,半年以上的深度实习是必须的。最好实习时间能尽量长,期间积累基础的业务技能和经验。买方实习一般会逐渐从开始的写日报、周报、找数据 - 写年报点评 - 在正式员工指导下,撰写1-2篇深度研究报告。
如果只是刷简历的、时间很短的实习一般也就到写日报、周报为止了,基本不可能积累到能通过答辩拿到全职offer的程度。
关于是不是要考证,做买方必须要有基金从业资格(ps. 做卖方要考证券从业),有的机构入职一定时间内考出来即可(一定时间内还考不过直接扣工资...)。基金从业考试的难度不大,认真准备下就好。
至于考CFA/CPA/ACCA有没有帮助,如果是应届生考出来,一是较广泛系统地学习了财务金融知识,二是在找实习、面试时有一定优势。但不是必须的,一份有分量的实习更有力。
在社招、跳槽时,考证用处没那么大。另外,考出了CFA,包括ACCA,要在名片上印这几个字,还要每年交高额会费呢,ACCA年费2k+(一般来说公司会报销)。
交易日一般在8:30-9:00 开晨会,9:30开盘。会集中看关注的公司的资料比如年报等,搭模型、撰写分析报告、看盘等。有时候会有卖方过来演,会后需要及时整理演的内容。
如果去上市公司调研,要提前做好案头研究,对公司形成自己的理解后,形成想了解的内容向上市公司发问。如果是大范围尽调,调研时也可以听听其他机构都问了啥,找机会交流下。如果是小范围尽调,一般可以与上市公司有较深入的沟通。
二级买方的薪资按工作年限、业绩,由基本工资和金构成。应届刚进去的基本工资到手大概1w+,具体要看各家机构。年底金通常会是10个月左右的基本工资,根据机构、市场整体情况会有波动。如果管理规模大、业绩好,明星基金经理的年收入甚至可达八位数。
应届生刚入行时一般是做研究员,往上走就是研究总监 - 基金经理 - CIO。再往后,牛佬们一般就自立门户开私募了。
国内的二级买方主要有公募、私募、资管(银行系、保险系、券商系等)、券商的自营、QFII等。各类机构的风格不一,比如一般公募换手率较高;QFII因为主要的客户是国外主权基金等,持股时间相对长;私募方差很大,要看老板。
另外,如果是自己也在炒股的,根据监管的要求,做二级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本人及配偶都是不允许开股票账户的,已开的也需要在入职前注销。主要直系亲属如父母的股票账户,需要定期申报持仓和变动情况。有的机构还要求申报股权等其他投资的明细。这方面的影响,需要自己判断咯~
目前新财富评选热度不复从前,卖方不再广泛求票,而是回归到按佣金来考核,随之收缩了对于中小机构提供的资源。所以客观上,二级买方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大买方可获得卖方更多的研究和服务支持。职友也尽量找机会去管理规模大的机构实习和工作。(国内公募基金公司的排名可以在后台回复“基金公司排名”看到)
如果问买方和卖方的要求有哪些不一样。买方的核心在价值判断,需要对市场有一个较强的认知,能将研究变成基金的投资业绩。如果做买方,只听听演,看看研报,就做投资决策了,那客户会迅速的离你而去~
卖方的核心在于服务,除了频繁出报告、在市场上发声;还要给买方演、做课题、培训,联系上市公司、产业专家等;包括在市场比较惨烈的时候,给买方的基金经理做心理按摩,争取在买方的交易中抽取佣金。
通常买方研究员每人要覆盖核心关注行业的20-30家上市公司,及时的为基金经理提供投资。有的较为精简的机构中,一个研究员会同时看几个行业,工作量极大。研究员需要及时关注公司的最新动向,修正对股票价值的判断。且工作有时效性要求,比如在密集的年报披露季(对,就是刚刚过去的4月),晚上和周末加班几乎是常态。
股票投资的风险较高,变化也很快。卖方推票打脸了,可以噤声不提、认错、修正观点。买方看着持仓每天盈盈亏亏的,会对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比如买亏了,或者没买的狂涨了一波...
举例前一天看到一家公司公布的年报业绩靓丽,同时公告的非公开发行方案中,给大股东的发行价相对于前日收盘价打了个大折扣。第二天发现股票大涨...顿时心里充满了问号?
再比如买入了一只预期有充足安全边际的股票,后来发现买在半山腰,利好没兑现,股价在最高点腰斩。虽然分析出确实是跌过头了,但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会涨,涨回多少...
做股票研究,会让刚入行的职场新人迅速积累起对企业运营中商业逻辑的理解,年报上的数字、股票价格波动的背后正是鲜活的无数幕的商业图景。即使不是具体行业的从业人员,对股票背后的公司的研究也可以了解企业具体是如何运营的,判断企业的长远价值。
在研究的推动下,去构建对公司的理解,进行草根调研、专家,与非常多不认识的人碰撞思想,与行业大佬、顶尖同行交流更是宝贵的学习机会,可以说,做这份工作的本身就已经赋予了从业者极速学习的机会与高尖的视野。
资本天生会流向收益率最高的地方。对比一级市场,做二级市场确实能给草根出身的孩子一个施展才华、塑造个人品牌、积累财富的机会。但脱颖而出的背后一定是长时间的刻苦努力。
职友希望,你是基于兴趣和热情来选择这个行业,然后努力;而不是做一个机会主义者、希望速成或。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