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部署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保障生鲜农产品和食品消费安全。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如何,还需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
秦玉鸣:我国现在已经有不少关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政策。发改委2010年就编制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在产地的预冷设施建设、销地批发市场的升级方面,农业部、商务部等部委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此外,一些地方也有相应的更为细化的文件出台。总体来看,国内已经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形成了立体化的政策支持。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在我国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政策支持更多的是在冷库建设、批发市场升级等关键点上。实际上,从行业内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应当更加注重为农产品冷链物流这个行业创造公平的市场,比如出台一些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标准。现在农业企业对生产环节的投入比较大,但往往会忽视对物流环节的投入。从技术上来讲,冷链物流过程的监管时机已经成熟。以现有的技术,车辆的、温度等数据都可以实现实时,出现异常也能及时报警,因此,在这方面的监管也要跟上。
为此,行业协会也在做着积极的努力,我们已经建立了“链库”平台,通过温度探头等设备,对加入这个平台的冷库实现监管。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手段来倒逼这个行业,用良币劣币。
秦玉鸣:现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链条上,参与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农产品的运输、仓储、批发市场、贸易、终端销售。有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对链条上若干个环节进行整合,比如直接供给餐厅、超市、电商等的农产品B2B交易平台。为了适应生鲜农产品B2C业务的发展需要,又出现了提供“最后一公里”宅配服务的冷链物流公司,生鲜农产品宅配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不过,生鲜农产品的宅配服务仍要进一步寻求保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同时还面临着人工成本增加的挑战。当前,一些更为新颖的经营模式已经应运而生,比如面向社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在社区里设置自提柜、微冷仓等终端农产品冷链物流设备,消费群体,同时节省了人力。此外,现在还出现了一些专门做农产品供应链服务的企业,为产地或销地的批发商提供一体化的服务。
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还不够高。以冷链物流运输的农产品包装为例,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运输采用带托盘运输的方式,装卸可以交由机器运作,而国内装车搬运大部分还是靠人工,可能国外二三十分钟能装完的一车,我们却需要花费两个小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距,是因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包装的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国内大部分农产品不具备在产地做好包装的条件,在农产品的“最初一公里”上,我们要走的还很长。
此外,我国农产品品牌较弱也是制约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产品没有好的品牌,卖不上价格,冷链物流也就无从谈起。拿80块钱一棵的胶州大白菜和8毛钱一棵的普通白菜比,缺少品牌支撑的普通白菜承担不起冷链物流的成本。
秦玉鸣: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技术提升,主要是指保鲜技术的研发,这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要注重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的标准化,包括农产品包装的标准化。三是要注重人才培养,现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还有很大的一块空白。四是要注重冷链物流企业品牌的建设,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